-
日期: 2025-07-23 | 來源: 騰訊科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隨著技術的發展,個人能完成的工作也將變得更加令人驚歎,同時我們對每個個體的期望也會大大提高。每當新技術出現時,歷史上人們常常會說“這意味著工作的結束,意味著職位的消失”,但實際情況是,人類似乎永遠希望獲得更多的物品,擁有更強的創造力,並且有著為他人提供幫助的強烈願望。
至今,我依然在等待工業革命曾經承諾的那種“每周工作幾小時,剩下的時間可以在海灘上度過,與家人享受時光”的理想生活,但現實是,我們依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過有壹點我深信不疑,那就是技術進步的潮流是不可逆的。進化已經經歷了太長時間,我們的生物本能已經被精細化到了極致,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技術無法改變這壹點,你無法打破它。因此,我認為,推動我們工作的根本因素不會消失,也不會改變。
盡管我們可能會抱怨工作過於辛苦,盡管我們已經富裕到難以想象的程度,但如果我們能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壹百年後的生活,我們可能會覺得那些人的工作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工作”。他們並不真的忙碌,擁有無可想象的奢華,擁有壹切所需,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事。因此,他們會編造工作,參與壹些無意義的游戲,填補空虛的時間,讓自己感覺對他人有用。
正如100年或500年前的人看待今天的我們那樣。事情的本質就是如此,我認為這也很好。
02AI引爆身份欺詐風險,提示注入攻擊成為新型安全威脅
鮑曼:在數據保護和確保有效利用創新方面,我們需要應對哪些風險?
奧特曼:我們原本並不認為金融行業,甚至政府部門,會是我們技術的早期采用者。盡管AI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多進步,但當我們剛推出時,公眾對AI的看法是,它經常會“幻想”壹些不真實的內容。我記得在發布GPT-3時,曾有壹項學術調查,調查對象是壹些自認為是AI領域專家的學者,問他們認為GPT-3產生“幻覺”的比例有多高。
實際情況是,答案應該只有0.1%,甚至更少。但這些學者普遍認為,大約50%的時間,GPT-3的回答都是不真實的。他們認為,ChatGPT壹半的回答都在胡說八道,講些明顯不對的東西。因此,這種標簽壹直伴隨著我們很長時間。
基於這種看法,我們當時並沒有預料到,金融行業和政府機構會成為我們技術的早期采納者。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早的壹些大企業合作伙伴竟然是金融機構,比如摩根士丹利、紐約銀行等,這些都成了我們的重要合作伙伴。他們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能夠足夠可靠地將這項技術應用到關鍵業務流程中。
現在,我們也在與政府部門合作,逐步將我們的服務擴展到更多的領域。我記得曾有人說過:“我們意識到這是壹項新技術,如果我們不接受它,最大的風險可能就是無法生存下去。”
同樣,如果銀行不采納AI技術,就無法與那些已經實現AI優先體驗的新銀行競爭。這是壹個高度創新的行業,采用和推廣AI的效果比我預期的要好得多。
當然,這個領域仍存在風險,比如我們之前提到過的AI“幻覺”,現在又出現了壹個新的風險——所謂的“提示詞注入攻擊”(prompt injections)。壹旦模型真正開始針對個人和其數據進行個性化處理,攻擊者就可能通過某種方式“欺騙”模型,讓它透露不該透露的信息,或者做出不該做的事情。
舉個例子,如果我知道你很多私人信息,我當然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分享給某些人,什麼時候不能分享給其他人。但隨著模型越來越多地掌握個人信息,風險也隨之增加。我們需要小心應對這些風險,盡管我們目前已經能夠有效地管理它們,並從中獲得巨大好處。
鮑曼:銀行業現在非常關注欺詐問題。你認為我們能否利用AI來減少銀行欺詐,或者說我們應該如何防范冒充他人進行欺詐的行為?
奧特曼:這是壹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也是我非常擔心的壹個領域。讓我給你講壹個例子:某些金融機構仍然使用“語音識別”作為身份驗證方式,特別是在需要轉賬大額資金時。你只需要說壹個口令,系統就會執行轉賬操作。
這種做法簡直是瘋狂的!AI技術完全可以突破這些“語音驗證”方式,幾乎所有目前人們用來驗證身份的方法,都能輕易被AI破解,除了密碼之外。例如,自拍、語音識別等方法,在AI面前顯得拾分脆弱。
我真的非常擔心,我們會面臨壹場嚴重的欺詐危機,尤其是在AI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和業內的其他人壹直在提醒大家,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釋放這些技術的潛力,但它們早已存在。而且,犯罪分子可能不需要太多技術能力,就能輕易使用這些工具。現在已經有報道指出,某些綁架勒索案件中,騙子利用被害人親人的聲音制造威脅,甚至打出緊急電話。未來,這種技術會變得越來越逼真,社會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