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4 | 來源: 人物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只不過,我們今天投射這種想象,比以前要更方便了。以前我們投射想象,還要等壹個片子出來,出來之後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現在我甚至都不需要專門做出壹個姿態,坐在電視機前等等這個樣子。我們的生活裡已經被嵌入了壹個手機屏幕,嵌入了另外壹個世界。在短劇裡我總能找到壹個我喜歡的類型、我喜歡的題材、我喜歡的演員。看短劇的人,就像是自帶系統的人。我就可以持續地生活在我們自己為自己創作的這樣壹個系統中。我不需要去別人的地方碰得頭破血流、各種不自在。我就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找到支持我自己的人就可以了。
短劇海報圖源網絡
3
我舉壹個長劇的例子。如果你打開B站,跟著彈幕看《老友記》,從頭到尾他們就講兩件事情。第壹,《老友記》到底是不是《愛情公寓》的抄襲對象。第贰,瑞秋到底是不是個綠茶。我的天,這兩件事兩集吵壹次,壹次吵兩集。
2000年前後《老友記》播出,正好是我們那壹代人形成自己價值觀的時候。當時我們覺得《老友記》裡面很多東西代表著當時我們覺得的美國年輕人的價值觀,它創造出壹種關於6個朋友之間烏托邦的想象,感動了無數國家的年輕人。雖然他們在私生活上看上去有點無厘頭,有壹點混亂,或者有壹點搞笑,有壹點奇葩,但是我們覺得他們仍然是非常好的年輕人。大家覺得看著他們的成長,是壹件如此自然而然的事情。
可是今天,他們的壹些缺點、人性的暗部變得非常的刺眼,彈幕不能夠接受,我們居然要看壹個叁觀跟我如此不同的人在這裡做主角?另壹批人就開始辯護,瑞秋哪有什麼問題,你們才是神經病。短劇的評論裡是不會有這種爭執的,短劇也絕對不會容忍「綠茶」來做主角,除非是把「綠茶」當復仇手段。短劇不制造這種糾結。
我自己其實不是特別標准的短劇觀眾。我覺得短劇的標准觀眾是在下面發彈幕、發評論的這些人。我壹開始看的短劇平台還是沒有評論的,後來我換到壹個評論區很熱鬧的平台,充了新的會員,又花200多塊錢。我覺得評論區在短劇裡某種意義上是很精髓的東西,你想要理解短劇的某種現象學的本質,就要結合他們的互動。所謂「現象學的本質」,壹種簡單的說法,就是「本質即呈現」,要問壹個東西的本質是什麼,其實是問它是以什麼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我們以前講,觀劇的快樂,往往是以痛感為前提的快樂。因為我為劇中人感同身受,為他的命運而嗟歎,而感覺到恐懼和哀憐的時候,我才感覺到壹種快樂。但這個東西其實是以壹個劇場的環境為前提的,這麼多人在壹起,分享這些喜怒哀樂。但如果我自己壹個人,在手機裡面看,那我拿起手機可不是為了被虐的。如果你跟我講它要虐我,我馬上就去換壹個不那麼虐的。
短劇的評論區對劇中出現的梗非常敏銳,類似的情節他們也看過好幾部了,如數家珍,對這個演員演過的其他短劇也如數家珍。我在看評論中間慢慢地領會到,當壹部劇壹出來,底下馬上就會有人告訴你,「姐妹們這部全程無虐點可以看」,男女主都很好怎麼樣。我們壹開始認為這個東西是副屬性的,劇本身才是重要的,後來我慢慢意識到評論區才是短劇真的精神。大家呼朋引伴,以壹種不傷大雅的劇透,來營造壹種大家共同的歡樂的氣氛。
短劇的很多創作規律,其實不是劇組拍出來的,而是觀眾評論出來的。比方說壹開始有很多下跪打臉的套路,後來觀眾不願意看了,都在吐槽,慢慢地就減少了。還有很多防火防盜防閨蜜的劇,後來發現劇裡有好閨蜜的時候大家也很喜歡看到。慢慢地觀眾也在分流,你只去看你喜歡的那個套路,大家各看各的。那麼這個套路形成之後就很難改變。這也是我們今天輿論界壹個普遍的現象。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網紅,他們每天都在琢磨著哪壹些意見、哪壹些觀點是能獲得自己的受眾更多人回應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