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4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們仍然無從得知,上個月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造成了多大破壞。 美國總統川普在6月的北約峰會吹噓:“我相信那是場徹底的毀滅。”但美國的壹份早期情報報告顯示,伊朗可能在幾個月後再次啟動濃縮鈾進程,而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葛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也做出了同樣的結論。
但我們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說,以色列和美國的大規模轟炸行動並沒有引發壹場反對伊斯蘭共和國的起義,而這本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inyamin Netanyahu)希望看到的結果。 川普甚至自言自語,稱對於壹個“無法讓伊朗再次偉大”的政府而言,政權更迭是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但他並沒有說明這種“讓伊朗再次偉大”的努力,應該來自國內或是國外。
轟炸平民會打擊民眾士氣,並促使他們反對本國領導人的說法由來已久,但也多被證明並非如此。 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人和意大利人對格爾尼卡(Guernica)的轟炸,或是在第贰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對英國發動的閃電戰,以及盟軍對納粹德國城市的毀滅式轟炸,都未能產生類似效果。 1965至1968年,在越南北部進行的“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未能實現這個目標,以色列對加沙的持續轟炸也是如此。
戰略轟炸,又稱飽和或恐怖式轟炸,主要是意大利將軍杜黑(Giulio Douhet)在贰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的壹種戰術。 但在贰戰期間,這些殘酷的空襲行動逐漸與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總司令炸彈人哈裡斯(Arthur Harris)和美國空軍將領李梅(Curtis Emerson LeMay)連結在壹起。 後者在1944至1945年夷平多座日本城市並殺害數拾萬日本民眾後,曾坦承倘若美國戰敗,他自己必將淪為戰犯受審。
戰略轟炸摧毀了城市地區,哈裡斯如願以償地“殺死了很多德國佬”(Boche,對德國人的蔑視)。 但盡管這種戰術在贰戰中被廣泛使用,卻從未激發民眾起義。 無論對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轟炸產生了何種效果,都沒有發生反對日本政府的起義。
事實上,轟炸會產生反效果:它會讓人們憤怒,甚至動員民眾支持原本極不受歡迎的政府。 1941年,德國人試圖打擊倫敦人的士氣,但這只會讓後者更加頑強,讓人們更加堅信這座城市能夠抵御這樣的攻擊。 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當然也民望大增。 但同樣的反應,也明顯展現在了柏林人身上,即使是那些希特勒的憎惡者。 人們為自己的堅韌不拔而感到自豪,尤其是在面對共同敵人之時。
無論是在獨裁或民主國家,大眾往往都會展現出這種堅忍精神。 北越人雖然被迫服從他們的領導人,但沒有證據顯示,美軍的炸彈摧毀了他們的士氣或引發了公開兵變。 在美國戰機的攻擊下,越南人的愛國主義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被外國勢力轟炸,無論他們多麼鄙視自己的領導人。 伊朗這麼壹個驕傲的國家尤其如此,因為它有著受外國幹涉的痛苦歷史。 1953年,壹場美英支持的政變扼殺了壹個新生的民主國家。 伊朗人民對這些西方國家的仇恨或許已經減退,但仍然懷疑它們的動機。 如果說很難想象伊朗人會聚集在川普的“讓伊朗再次偉大”旗幟下,那麼認為他們會將內塔尼亞胡視為政治救星的想法,就更近乎空想了。
可以肯定的是,削弱伊朗的核能力是壹個積極的事態發展。 以色列對伊朗在黎巴嫩和敘利亞的代理人發動的戰爭或許也是好事。 但正如西方在亞洲和中東的其他軍事幹預所顯示的,轟炸並不能帶來民主變革。
在第贰次世界大戰,日本和德國的戰敗及其隨後的民主變革,有時會被當作相反的例子。 戰略轟炸在這些戰敗中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仍備受爭議。 但戰後這些國家的精英們在盟軍占領的庇護下建立(或重建)了民主。 沒有人建議美國或以色列占領伊朗,更沒有人認為這樣做會產生與德日兩國相同的結果。
只有伊朗人自己能推翻伊朗僵化、壓迫性且往往殘暴的神權統治。 這個政權極不受歡迎:2023年的壹項調查發現,超過80%的伊朗人更希望有壹個民主政府。 轟炸伊朗可能會暴露該國在軍事上的弱勢,但也可能削弱日益壯大的反對派。
伊朗名演員基亞尼安(Reza Kianian)的反應就很發人深省。 作為伊朗政府的激烈批評者和2022年反政府示威的支持者,他無疑歡迎壹個更民主的社會。 但在以美兩國開始轟炸後,他的愛國之情占了上風。 他告訴《金融時報》:“置身伊朗之外的人沒資格命令民眾挺身而出。 伊朗是我的國家。 我會決定做什麼,也不會等你們來告訴我應當在自己的國家做什麼。”
這種對外部幹預的合理反感,可能很快就會讓位給新的決心。 當壹個政權受到壓力時,誰也說不准會發生什麼事。 但迄今伊朗政權對所謂叛徒和持不同政見者的打擊力度有增無減。 該國在軍事上的弱勢,增加了其領導人加倍努力制造核彈的可能性。 這肯定不是內塔尼亞胡和川普的本意,也不是大多數伊朗人所希望看到的。
人們為自己的堅韌不拔而感到自豪,尤其是在面對共同敵人之時。-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