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4 | 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哈佛 | 字体: 小 中 大
近年来,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标准正经历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平权法案的终结和校园言论环境的日趋复杂,一种新的评估维度悄然兴起——申请者是否具备"处理分歧的成熟能力"。
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亚历克斯·布隆齐尼-文德尔在《纽约时报》直言不讳:
“我们不仅学习如何解微积分,还要精通另一项核心技能——优雅地装模作样。自从招生办把‘分歧处理能力’塞进申请要求后,全美高中生突然都变成了哲学辩论大师、跨文化调解专家、温和克制的社会活动家——至少在500字的文书里是这样。”
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当高等教育机构试图通过申请文书来筛选"文明辩论者"时,他们很可能只是在奖励又一种精心设计的表演。而这种表演,最终会由谁买单?
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申请大学前的那个春天,我们私立学校的升学指导(主要带我们这些白人学生)把我们年级叫到体育馆,说最高法院快要把“照顾少数族裔”的政策(平权行动)给禁了。
不过,他们发现了个漏洞:虽然大学以后不能直接按种族挑学生了,但大概还能问学生“种族怎么影响了你的人生”。我的指导老师管这叫“身份问题”。于是,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开始琢磨怎么把“我是白人”这事儿说得更有意思点。
去年春天,我为了转学,又经历了一次申请。这次我看到了一个新问题:“讲一次你遇到不同意见或进行艰难对话的经历。你是怎么找到共同点的?”
这叫“分歧问题”。自从2024年春天大学校园里的抗议活动,还有美国保守派对大学的攻击之后,越来越多的顶尖大学开始在申请里加上这个问题。
一位叫Caroline Koppelman的私人申请顾问甚至说这是申请文书的“新晋顶流”。没证据证明这股“文明礼貌”风能改善校园讨论氛围,但它看起来只会让精英大学招生本就不公平的问题变得更严重。
问题在于,这个“分歧问题”——跟申请里很多东西一样——压根不是让你说实话的。就像我当年拼命想显得自己很懂“多元平等包容”(DEI)那套,现在的学生则忙着编造一个“完美的分歧故事”——既要讲得精彩,又不能太出格、有风险。
“有没有可能有人写一篇关于以色列现状的精彩文章,冒点险,然后被录取?当然可能,”一位前达特茅斯招生官、现在开申请咨询公司的Joie Jager-Hyman告诉我。“但这招生系统太严苛了,招生官拒绝一个学生根本不需要解释。”
话说回来,也许大学就是想看你有没有本事小心翼翼地处理敏感话题。关键可能在于“平衡”?要显得谦逊,别显得自己太正确。但也不能选一个你完全错了的时候。或者,你该不该根据招生官是哪儿的人来调整答案?比如赌南方的招生官会更喜欢听保守点的故事?
申请辅导圈现在的主流意见是:最好彻底避开政治。“我们强烈建议别写任何太有争议、可能让招生官不舒服的东西,”Koppelman女士说:“避开那些热点政治炸弹!”
Jager-Hyman博士通常建议学生选个对自己有意义但又不惹麻烦的话题——比如有人说你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这算意见不同,但就像她说的,“没人会真反对你”。-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