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4 | 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哈佛 | 字體: 小 中 大
今年秋天,更多頂尖大學——像哥大、MIT、西北、約翰霍普金斯、范德堡、芝加哥大學——將開始接受壹個叫Schoolhouse.world平台提供的“對話記錄”。這平台是可汗學院創始人搞的,本來是幫學生學數學和備考SAT的。
高中生登錄Zoom,跟其他學生和壹個輔導員壹起,討論移民或巴以沖突這類話題,然後根據“有同理心”、“有好奇心”、“友善”這些點互相打分。平台會給你記分卡:參加的討論越多,別人覺得你“美德”越好,你的分就越高。
“我覺得‘尊重’是裝不出來的,”可汗先生說。希望如此吧。但在大學申請這場游戲裡,什麼都能拿來鑽空子。學生們總會找到辦法“玩轉”系統。而且,條件好的學生不用單打獨斗:他們有網上攻略、學校顧問和私人家教,教他們怎麼“演”出真誠。
如果大學真想解決校園裡“好好說話”的問題,他們不能也不該光想著在招生時把“不文明”的人篩掉。他們得看看自己。
大學本科教育很少真正讓學生去面對有深度的分歧,也很少教怎麼好好討論這些分歧。與其在招生材料裡使勁兒挑學生“說話語氣”的毛病,大學不如多投入哲學、歷史、政治理論這些真正教人理性辯論的學科,並且培訓老師,讓他們能有建設性地引導困難對話。
這樣做當然沒法讓美國的保守派政客們滿意。因為這需要去接觸那些他們眼中的“覺醒派”敵人(學生和教授),而不是懲罰他們。但這樣做,比在申請材料上搞小動作有用得多:它能培養出真正准備好討論大問題的學生。
說到底,大學需要更少、更好的開放式申請問題。 在英國,大學統壹申請系統在發現某些問題可能嚇跑窮學生後,就修改了問題。
美國很多大學也恢復了看標化考試(SAT/ACT等)成績,因為連耶魯招生辦都承認,相比申請的其他部分,考試成績跟學生家裡有沒有錢關系反而沒那麼大。
這是個好開頭——但美國大學太在意政治風向,沒把這個道理用到申請的其他環節上。先是逼學生“裝”多元化,現在又逼學生“裝”會好好吵架。接下來該不會要“裝”愛國了吧?
只要這種情況繼續,我們就會繼續“定制”答案——有錢的請家教顧問幫忙“猜題”,其他人只能靠自己碰運氣——都盼著這次能蒙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