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4 | 來源: 谷雨星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當英美留學成本暴漲之際,越來越多人將目光投向小眾但高質量的教育目的地。
其中,被譽為“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北歐國家芬蘭,壹直是教育理想國壹般的存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以及針對青少年測評的全球PISA結果,都將芬蘭教育推上了神壇——
學生“躺平”,卻能屢屢創造教育奇跡,在全球評估中位居世界前茅,且每周在家庭作業上所花的時間不超過3小時。
那麼,去芬蘭讀書的體驗,到底如何呢?傳說中的“教育理想國”是真的嗎?
這次,我們跟兩位芬蘭教育的先行者聊了聊:
女孩佳奇從上海體制內學校轉入芬蘭的壹所IB國際學校-圖爾庫大學附中,成為當地第壹位中國小留學生。
江老師是壹名旅居芬蘭兩年的教育專家,帶女兒在芬蘭讀書,也是壹位美高顧問,對中國、美國和芬蘭教育差異有著深刻的觀察:
“芬蘭教育不是標准化的大棚裡種菜,而是有機的,有生命力的。但遇到的挑戰,卻也不少。”
壹個中等學生的選擇
佳奇原本在上海的壹所體制內名校讀書,在班上屬於“中游學生”。
“在上海壹流學校讀書,我不是尖子生就很常被忽視,我喜歡畫畫,也被人看作是不務正業的選擇。”
這總讓她有種限制感,也恰恰擊中了很多中國學生的痛點。
壹直從事美高申請工作,帶女兒在芬蘭讀書的江老師觀察到:“不管就讀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我們的教育很容易出現過度規劃的問題,仿佛成為了機器。”
機緣巧合,佳奇遇到了江老師,後者推薦她或許可以試試芬蘭:“這裡的環境適合你——擅於獨處,但又渴望自由,還沒有美高那麼強的競爭。”
這是壹個巨大的決定,數月糾結和考察後,她選擇了芬蘭歷史悠久的IB學校——圖爾庫大學附中。
■University of Turku研究氛圍濃厚,英文課程很多,在全球大學排名上可以對標國內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山大學,曾出過兩位芬蘭首相,知名度很高。
這所學校有100多年的歷史,在1991年就拿到了IB認證,歷史悠久,畢業生去往全球大學:有人留在芬蘭,有的去了歐洲,有人錄了牛劍,還有人也去斯坦福耶魯等。
很特別的壹點是,學校由圖爾庫大學直接管理,這是芬蘭第贰歷史悠久的大學,僅次於赫爾辛基大學,也是大學的實習教育基地,所以都配有來自教育學院的研究生助教。
就這樣,佳奇成為了這所學校高中部第壹位歷史上來自中國的華人學生。
入校後,佳奇發現這裡像個小聯合國,同學來自英國、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堪稱小聯合國。
背景也非常多元,有父母來芬蘭工作的外企員工子女,有當地就讀國際教育的同學,甚至還有難民的孩子。
要知道歐洲人手叁門語言打底,芬蘭語自己又沒有基礎,英文沒夠到母語水平,佳奇懷疑:我真的可以生存下來嗎?
■圖爾庫大學附中IB國際部的學生合影
不過,學校的同學們讓剛來芬蘭遇到巨大語言挑戰的她放下了壹些焦慮。世界各地的同學們都會安慰她“大家都壹樣,芬蘭語都是零基礎。”也有人羨慕她會說中文,讓她意識第壹次自己的獨特和優勢。
其次,芬蘭語課程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針對零基礎學生,柒八個同學壹起從基礎學起;第贰階段則是混合班,會跟母語的同學壹起上,考同壹張卷子,但分數要求不同,很有個性化。
“芬蘭語的科目跟IB課程是兩條平行線,不會影響IB成績,這也讓我釋然不少。”
環境的力量很快顯現。“這裡的同學動不動就會說叁國語言,起初我也有語言的壓力。但後來我忽然發現自己的焦慮來源於什麼都要和別人比。
“這是國內攀比思維留下的後遺症。”佳奇笑談,“我們只看到別人有的,而從沒有看到自己身上有的。”
■圖爾庫大學附中,佳奇的IB課程相當於學校的國際部
教育不僅有知識
還有參與社會的深度
江老師用壹個精准的比喻來形容芬蘭教育的不同之處——芬蘭教育是“有機教育”,而目前大多數趨同性的教育更像是“大棚裡種莊稼”。
隨著越來越卷,人們都急於按照某套模板尋求壹流學校的入學密碼,而這樣的出品就猶如被貼上質檢標簽的大棚培育的瓜果,光鮮靚麗,但都長壹個樣兒。
“芬蘭不壹樣,種出來的莊稼各種各樣,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每壹個都自然生長,是天然的,才是尊重教育規律的。”
■聯合國發布的《2023年全球幸福報告》中,芬蘭連續六年成為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曾經是“大棚裡的莊稼”的佳奇來到芬蘭不到壹年,就發現自己變得有自信了許多:
“每天你都能收到10句以上的誇贊,從裡到外各種角度的誇贊。在學校的表現也是壹樣,大家都是互相贊許。這種積極的反饋聽久了,會潛移默化覺得我很棒。”
學校的包容性也讓佳奇印象深刻,強調反歧視,嚴格保護學生隱私:
“老師給學生講解試卷時,兩米內是不允許其他人站立,以免暴露分數;學校也從不公布排名,不會讓別人看到你的卷子,除非你自己願意。”
■芬蘭梗圖,排隊都很有邊界感。
這種正向循環的威力驚人。
從壹個不敢開口的內向學生,到現在競選學生會獲得第贰名,佳奇正在積極爭取第贰學期藝術社社長的位置,參與策劃文化日活動。
芬蘭教育不僅教知識,還讓學校積極去接觸真實社會。
佳奇的學校開設了許多實用的技能培訓。除了常規的IB課程,這裡有創業思維課程、面試輔導、駕駛輔導等。
學校還鼓勵學生積累工作經驗,80%的同學都找到了暑假工:“我最近看到很多同學在Ins上開設店鋪賬號,進行小型創業,做海娜紋身設計、編發、美甲或者賣小商品。”
芬蘭的考試制度也體現著人性化。考試不理想可以申請重考,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
佳奇解釋道:“哪怕很小的壹個詞匯測試,如果你覺得表現不夠好,壹個星期之內會有壹場retake。你永遠都有機會改正錯誤,而不是壹步走錯就天塌了。”
不到壹年的時間,她的國內朋友都驚訝於她的變化:“每次視頻看到我就說,芬蘭風水養人,氣色都變好了,說話的方式、外觀、談吐都變了。”
■佳奇過生日的時候,國際部來自非洲的同學親手為她縫制了壹個玩偶;在回國探親之前,亞洲的同學們還去森林裡摘了野花送給她。這些都是平日裡心頭上的點滴溫暖
最讓佳奇震撼的,還是芬蘭同學參與社會的深度。
最近她的學校有兩個18歲的學生參加了市政議員的選舉,他們提出在圖爾庫修建有軌電車,參與青少年教育、體育治理,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人群的融合問題。
“我當時很震撼,18歲要麼在高中,要麼准備考大學,但人家已經可以參與真正影響社會的議題了。”
佳奇發現,同學們在選擇未來時,不是先考慮要考什麼大學,而是先想“我以後要從事什麼職業”。
這種從生活需求倒推教育選擇的思路,與國內名校優先的思維形成巨大反差。
就像江老師說的:芬蘭教育回歸到最初的原始與純粹,你想學什麼,我就教什麼。你想讓我幫助你,我們所有人都支持你。“在芬蘭,你真的有時間,也有條件做最好的你自己。”
教育從不是點石成金的事情,而是滴水石穿,佳奇也深受影響:
“我可能不會再把上名校作為壹個追求目標,而是要去探索我自己想做什麼,去什麼大學更好能支持我通往這樣的未來。”
■來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早鳥福利”?
那麼,去芬蘭讀書,到底要花多少錢呢?
就拿圖爾庫大學附中國際部來說,學費加住宿費及管理費壹年差不多3.9萬歐元,算上每個月400-500歐的生活費,每年下來平均30-40萬人民幣。
開支與國內壹線城市的國際學校費用差別不大。
現在成為最早幾批中國低齡留學生,還有壹些隱藏的“早鳥福利”。
首先,芬蘭並不像美國、英國這將國際生看作生意,人數不多,算是壹片待開發的淨土,大學申請時,在芬蘭的中國留學生也存在壹定優勢:池子不壹樣,會更有壹些主動權。
而且芬蘭治安很好,是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壹。
此外,芬蘭屬於申根區,暑假可以游遍歐洲,文化體驗的附加值更有份量。
不過,佳奇也坦誠地跟我們分享了壓力的另壹面:“語言的挑戰、國外獨自生活和社交,方方面面的壓力不亞於國內學習上的負荷。”
“如果說壓力是對的,我會選擇這種能讓我變得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健全的積極壓力——我不希望過每天都要努力沖分數,甚至要用精神藥物維持的生活。”
江老師更直接:“芬蘭教育好是真好,但不適合所有人。它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心定、有主意、有動力,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基於多年來在芬蘭的觀察,江老師發現適合芬蘭教育的家庭往往具備壹些共同特質:
他們通常接受孩子不是“超級牛娃”的現實。他們更注重成長過程而非結果導向,願意給孩子時間去探索和試錯。
從學生特質來說,芬蘭的教育環境需要孩子具備壹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因為整個社會都很強調獨立。
■佳奇和同學們在像森林壹樣的校園裡野餐。
此外,氣候和當地風土人情也要考慮。芬蘭的冬季漫長,而芬蘭人普遍比較內向,這與我們常見的“美式熱情”形成鮮明對比。
“你剛去會覺得有點冷漠,但這需要壹點時間,壹旦成為朋友,你會發現他們非常忠誠、熱心。”
這裡的教育更像是壹座人生圖書館,你需要主動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些書。
在被評為“全球最幸福國家”的芬蘭,佳奇對幸福有了新的理解:“這裡不是讓生活和學習慢下來,更多是靜下來。”
■佳奇在芬蘭的多彩生活碎片
從體制內跳出,勇敢的成為第壹個吃螃蟹的人,佳奇從決定的那壹刻起,就跳出了原先對未來設定的那個“盒子”。
來芬蘭,在圖爾庫大學附中的日子裡,用她的話講,“整個人活得通透了。”
“我覺得人生沒有上限,這個世界這麼大,你的人生只有壹次,沒有什麼是你壹定要做或壹定不能做的。”
對於正在教育路上糾結的家長們,佳奇的建議是:“壹定要有勇氣加耐心。”
芬蘭的教育也不是萬能藥,它有自己的適用人群和條件,但它確實提供了壹種新的可能性——
在大棚之外,也有存在壹種教育允許孩子有機生長,跳出盒子外,活出不被受限的、幸福的生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