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4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壹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果。有媒體估算,到2025年,“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完成度將超過80%。不過,這種政府主導的產業升級背後,也帶來了壹些爭議。政府的推動意味著大量補貼、政府性基金的投資,以及產業政策的傾斜。這些做法讓壹些國家對貿易公平性產生了質疑和摩擦。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多年來該行業享受了數以千億計的補貼。幾家炙手可熱的公司也都獲得了政府性基金的注入。例如,小鵬汽車主要獲得了來自廣東的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理想汽車則主要獲得了來自北京的政府基金投資;蔚來汽車則得到了安徽省相關基金的支持。
2025年上半年,中國壹級市場的創投格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第叁方機構IT桔子的數據顯示,在前20名活躍機構名單中,地方國資背景的機構占據了半壁江山,而以往活躍的高瓴創投、紅杉中國等投資者則退居贰線。
從投資占比來看,壹季度國資背景的投資金額超過900億元,占市場總投資金額的約67%。各地也紛紛設立大規模投資基金。例如,北京設立了100億元專項債券,投向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這些政府支持的基金高度聚焦於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端領域。
當然,支持者則認為,這種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趕上大國競爭的步伐。尤其是在AI等領域快速崛起的當下,如果有政府的強力資金注入,從長期來看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不過,也有批評者提出了不同觀點,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發表的研究論文《地方政府引導基金與高技術制造業布局——基於國有建設用地出讓數據的觀察》明確指出: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可能會惡化城市之間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的產業同構化問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
文中提到,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使得城市新增高技術投資項目的產業分布更分散且相似度更高。此外,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張維迎長期以來批評政府主導的投資基金模式,認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因為這類基金往往缺乏退出機制,人為延長了“僵屍企業”的生命周期,扭曲了市場正常的競爭秩序。
政績焦慮
新能源汽車產業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近期倒閉的多家新能源企業背後都有政府基金的影子,這也導致了國有性質基金的損失。例如,剛剛陷入資金鍊困境的哪吒汽車,其背後就包括桐鄉市、宜春市和南寧市叁個市屬財政引導基金的支持。地方官員的政績焦慮成為推動重復建設的重要推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威廉·奧弗霍爾特博士在其著作《中國成功的危機》中指出,這種競賽型發展模式“讓地方官員更關心項目的政治影響力,而非經濟效益”。
中國從官方到學者都在進行對“反內卷”的聲討之中,但是“內卷”並非中國的企業所願,而是不得已為之——壹位在長叁角地區從事制造業的企業主匿名向BBC中文表示,目前行業內卷嚴重,他們正處於非常痛苦的階段。
他說,對於他們這種較為傳統的制造業來說,困境在壹定程度上源於疫情期間全球貨幣政策寬松,導致海外需求暴漲,他們因此大力擴充產能。然而,近兩年海外需求收縮,國內消費信心不足,需求也持續低迷,導致此前擴建的許多產能如今面臨困難,利潤大幅下滑。
這位企業主表示,現在他們接單甚至願意在微虧的情況下運營,雖然虧錢,但至少能保證工廠運轉、員工不失業,企業得以存續。但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企業最終還是難逃倒閉的命運。
他個人對未來仍抱有壹定希望,壹方面寄望於中美能夠達成較好的關稅協議,讓中國企業繼續抓住部分海外市場;另壹方面也希望中國經濟能夠復蘇,消費者更願意花錢,從而帶動內銷業務的回暖。但他坦言,目前無論是外銷還是內銷,都還沒有看到明顯的好轉跡象。
這種內卷的危害還有外溢性,比如低價的新能源汽車對歐盟市場的沖擊。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此前向BBC中文分析,中國決策者主要擔心無序競爭和產能利用率低,而貿易伙伴則更關注中國整體產能和產量的快速增長。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耶倫對電動汽車(EV)市場供過於求和潛在的不公平補貼表示擔憂,盡管按照中國的標准,電動汽車(EV)的產能利用率並不低。這種情況下,會看到更多針對中國制造業的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尤其是在許多發達經濟體對通脹的擔憂減弱的情況下。這些調查可能會延伸到中國的海外工廠,包括東盟國家的工廠。-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