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5 | News by: 联合早报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在当代美国,最常见的政治表述之一便是“这个国家从未如此分裂”。无论是新闻报道、政府事务,还是家庭聚会,“政治极化”一词已成为全国性对话的标志性特征。
然而,这种极化并非仅仅体现为国内党派分歧,它还反映了美国文化、理念和视角发生的剧烈全国性转变,且这种分裂并未局限于国界之内。它向外扩散,深刻影响着美国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随着国内政治走向分裂,美国的大国战略也开始出现裂痕。
两党分歧程度空前
从建国之初起,美国在政治上就比大多数国家更易出现极化。
自18世纪末以来,两党制便以某种形式存在;从奴隶制到关税政策,国内大多数问题始终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战场。但在对外战略方面,美国在外交政策和海外国家利益上往往能保持较强的两党共识。
无论是19世纪的西进扩张、20世纪初的孤立主义,还是二战后的干预政策,美国的大国战略在历史上始终体现着对国家全球角色相对统一的认知。
然而如今,这一共识正在瓦解。政治极化已开始直接侵蚀美国两党共识下美国大国战略的根基,结果造成这种战略变得反复无常、缺乏连贯性,且被动应对。
政府在对立的意识形态极端之间交替更迭,长期规划让位于短期政治操纵,美国在海外的信誉和连贯性也随之削弱。
这种现象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在参与国际协定问题上的分歧。
20世纪后期,美国在数十项全球协定的建立中发挥了奠基作用,包括联合国、北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当时在国内,两党对这些决策的支持率都相对较高。
但如今,民主党与共和党在“美国在这类协定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上,分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16年,奥巴马总统推动美国加入巴黎气候协定,这是一项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条约。2017年,川普总统宣布美国退出该协定;2021年,拜登总统上任后立即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这项协定。四年后,川普再次就任总统,又马上宣布美国将退出该协定。
短短十年间,美国面对一项重要国际协定,反复进退。
外交公信力遭质疑
近年来,政治极化还对美国针对欧洲、北约、以色列等核心盟友的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原本稳定的关系转化为党派冲突的引爆点。传统上,美国对欧洲安全和北约的承诺得到两党支持,这源于冷战期间及冷战后对其战略价值的共识。
但川普第一任期内对多边机构和欧洲盟友的质疑态度,显示了对长期政策的鲜明背离。由于这些分歧大致沿党派界限划分,国内政治极化已开始引发关于美国在全球安全中所扮演角色的内部争议。与此同时,曾经作为两党共识的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也日益陷入极化。
共和党领导人采取了不加批判的强硬亲以立场。美国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便是这一立场的象征。
而民主党部分人士则对人权问题及美国在以色列军事行动中的牵连,表达了越来越多的担忧,进而催生了改变当前美以战略的新运动。
国内极化导致的美国外交政策愈发不一致,削弱国际信任、可靠性和信誉,严重动摇了美国整体的大国战略根基。
当其他国家目睹美国在北约承诺、气候协定、中东外交等重大政策领域突然转向时,便会开始质疑美国立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曾经依赖美国保障安全、协调经济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伙伴,会越来越犹豫是否签订长期协议,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的美国政府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会突然改弦更张。
信任的流失削弱了美国建立和维持联盟的能力,导致小国不愿与美国利益绑定,也让中国、俄罗斯等竞争对手有机会填补真空。当美国从稳定的全球支柱逐渐被视为善变的行为体,其大国战略就会受到损害,这并非源于实力不足,而是因为失去了公认的信誉与稳定性。
反复无常无人信任
这些担忧并非空谈。它们已实时上演。美国首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向世界释放出不再致力于领导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号,促使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环境领导力产生质疑。同样,川普多次批评北约,尤其暗示除非盟友增加国防开支,否则美国可能不履行第五条集体防御承诺,这在欧洲引发轩然大波,也让人对北约的长期存续产生疑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