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5 | 來源: 聯合早報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當代美國,最常見的政治表述之壹便是“這個國家從未如此分裂”。無論是新聞報道、政府事務,還是家庭聚會,“政治極化”壹詞已成為全國性對話的標志性特征。
然而,這種極化並非僅僅體現為國內黨派分歧,它還反映了美國文化、理念和視角發生的劇烈全國性轉變,且這種分裂並未局限於國界之內。它向外擴散,深刻影響著美國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隨著國內政治走向分裂,美國的大國戰略也開始出現裂痕。
兩黨分歧程度空前
從建國之初起,美國在政治上就比大多數國家更易出現極化。
自18世紀末以來,兩黨制便以某種形式存在;從奴隸制到關稅政策,國內大多數問題始終是意識形態激烈交鋒的戰場。但在對外戰略方面,美國在外交政策和海外國家利益上往往能保持較強的兩黨共識。
無論是19世紀的西進擴張、20世紀初的孤立主義,還是贰戰後的幹預政策,美國的大國戰略在歷史上始終體現著對國家全球角色相對統壹的認知。
然而如今,這壹共識正在瓦解。政治極化已開始直接侵蝕美國兩黨共識下美國大國戰略的根基,結果造成這種戰略變得反復無常、缺乏連貫性,且被動應對。
政府在對立的意識形態極端之間交替更迭,長期規劃讓位於短期政治操縱,美國在海外的信譽和連貫性也隨之削弱。
這種現象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美國在參與國際協定問題上的分歧。
20世紀後期,美國在數拾項全球協定的建立中發揮了奠基作用,包括聯合國、北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
當時在國內,兩黨對這些決策的支持率都相對較高。
但如今,民主黨與共和黨在“美國在這類協定中應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上,分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16年,奧巴馬總統推動美國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這是壹項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條約。2017年,川普總統宣布美國退出該協定;2021年,拜登總統上任後立即宣布美國將重新加入這項協定。肆年後,川普再次就任總統,又馬上宣布美國將退出該協定。
短短拾年間,美國面對壹項重要國際協定,反復進退。
外交公信力遭質疑
近年來,政治極化還對美國針對歐洲、北約、以色列等核心盟友的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將原本穩定的關系轉化為黨派沖突的引爆點。傳統上,美國對歐洲安全和北約的承諾得到兩黨支持,這源於冷戰期間及冷戰後對其戰略價值的共識。
但川普第壹任期內對多邊機構和歐洲盟友的質疑態度,顯示了對長期政策的鮮明背離。由於這些分歧大致沿黨派界限劃分,國內政治極化已開始引發關於美國在全球安全中所扮演角色的內部爭議。與此同時,曾經作為兩黨共識的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也日益陷入極化。
共和黨領導人采取了不加批判的強硬親以立場。美國駐以色列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便是這壹立場的象征。
而民主黨部分人士則對人權問題及美國在以色列軍事行動中的牽連,表達了越來越多的擔憂,進而催生了改變當前美以戰略的新運動。
國內極化導致的美國外交政策愈發不壹致,削弱國際信任、可靠性和信譽,嚴重動搖了美國整體的大國戰略根基。
當其他國家目睹美國在北約承諾、氣候協定、中東外交等重大政策領域突然轉向時,便會開始質疑美國立場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曾經依賴美國保障安全、協調經濟及參與全球治理的戰略伙伴,會越來越猶豫是否簽訂長期協議,因為他們知道,未來的美國政府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就會突然改弦更張。
信任的流失削弱了美國建立和維持聯盟的能力,導致小國不願與美國利益綁定,也讓中國、俄羅斯等競爭對手有機會填補真空。當美國從穩定的全球支柱逐漸被視為善變的行為體,其大國戰略就會受到損害,這並非源於實力不足,而是因為失去了公認的信譽與穩定性。
反復無常無人信任
這些擔憂並非空談。它們已實時上演。美國首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向世界釋放出不再致力於領導應對氣候變化的信號,促使其他國家對美國的環境領導力產生質疑。同樣,川普多次批評北約,尤其暗示除非盟友增加國防開支,否則美國可能不履行第伍條集體防御承諾,這在歐洲引發軒然大波,也讓人對北約的長期存續產生疑慮。-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