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5 | 來源: BBC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歐洲球隊亞洲行,在香港等地常常掀起球迷“朝聖”狂熱
他解釋說,英格蘭足球聯賽在1992年改制為“英超”時,收費電視正是推動全球化變革的核心動力——不僅為聯賽帶來前所未有的收入,也徹底改變足球商業模式;對香港而言,收費電視則是改變了球迷的忠誠方式:壹個香港的足球迷,不再需要通過看本地足球來維持對這項運動的熱情。
“這使得我們對於幾千至上萬公裡以外球隊的熟悉程度,比起對我們自己本地的球隊還要高,”李峻嶸說。
互聯網的普及又更進壹步催化了“遙距球迷”文化的成熟。他指出:“我們更加容易接觸到(英國)當地球迷的資訊,了解他們會做些什麼,”李峻嶸說,“然後慢慢模仿他們的行徑、文化,和對忠誠的堅持。”
歐洲球隊訪港,成為城中球迷熱衷的壹件盛事
他補充說,這種模仿不只是表層的行為仿效,更是壹種文化學習和認同的過程:“足球是英國所發明的運動,所以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歐洲足球,尤其是英國足球,是壹種希望學習的心態”。
他認為,這某程度上能夠解釋香港乃至更廣泛的亞洲球迷文化,在模仿歐洲足球過程中的演變:“很多時候我們是不假思索地學習,因為它某程度上標志著進步。”
壹直有批評者認為,“遙距球迷”不算是真球迷,因為他們多數時候不在現場,也缺乏歐洲球迷那樣家族幾代人支持同壹支球隊的悠久傳承,有些人還會在主隊成績下滑時“轉會”,被揶揄為“勝利球迷”(glory hunter)。
香港有龐大的英超球迷群體
壹個近期的佐證是,曾是亞洲最受歡迎英格蘭球隊的曼聯近年成績嚴重下滑之後,他們在今年的亞洲巡回之旅熱度明顯下降。
但對於像陳君堡這樣的球迷來說,那些從熒幕上獲得的記憶同樣的真實。2005年伊斯坦布爾奇跡之夜,他通宵守在電視前見證那場大逆轉:“很多朋友看到落後3比0都說關電視睡覺,我沒有,怎樣也要看完。”
Emmy也說,在她後來去英國留學,第壹次走進阿仙奴的主場時,發覺自己已經“記得”那些“只在電視上看過的畫面”。
德勤事務所(Deloitte)的東南亞體育事業組組長詹姆斯·華爾頓(James Walton)指出:“亞洲球迷常被歐洲球迷稱為‘塑膠粉絲’,因為他們沒去現場看球,但亞洲球迷會反駁說,凌晨叁點起來看比賽,這不算是真粉絲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