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5 | News by: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最新消息,类似形式已经“推广”到大连。(图/网页截图)
在仪式感这个赛道,其他区域也不甘人后。被大家公认为“打工圣地”的深圳也已经“沦陷”:一盘“鸣沙山月牙泉”,服务员会亲自教食客如何用金黄的麦饼搭配牛肉和蓝色的白松露酱食用;埋单一看,568元一例,最顶饱的可能是作为配菜的炒黄豆。
半年售700份以上,到底都是谁在吃?(图/网页截图)
无论是沉浸式cos“才子佳人”,还是花费高昂价格追求菜品特色,遍布全国沉浸体验式餐饮确实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今年轻人追求新奇、急需解压的心理。
但说到底,体验式餐饮本质是餐饮业,食物应该是重头戏。至少目前在完整体验整个用餐流程之前,食客基本是就着不甚清晰的菜单“开盲盒”。
有的商家的确将文化、历史与菜品完美融合,不但饭菜可口,演出也是赏心悦目。又或是体验全程用声、光、影等科技手段,为菜品呈现锦上添花。次一等的餐厅拥有不错的场景设置,菜品口味见仁见智,但至少能让部分以出片为目的的人尽兴而归。
人们愿意为优质的餐厅氛围付费。
不幸的是,有一部分餐厅,只跟风“卷”形式,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仪式感虚有其表。吃饭也只被看作一种为新奇体验付费的行为,食物的色香味本身,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环节。
比如,据《新安全》报道,上海一家人均消费3888元的餐厅,以“生态融合料理”为噱头,将大象粪便、蚂蚁等非常规原料搬上餐桌,后来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涉事原料被封存,餐厅停止经营。
追求短暂抽离,寻求一些难得的仪式感本没有错。但当“情绪价值”的意义被无限放大,成为掩盖产品(食物)本身平庸甚至低质的高溢价借口时,体验式餐饮便失去了初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