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5 | 来源: 娱乐八卦 | 有4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演技 | 字体: 小 中 大
黄渤为何排在末尾
黄渤是知名的演员,有“50亿影帝”的称号,演技得到公认。
在《戏台》中,他扮演包子铺伙计大嗓儿,这个角色的排名却被一些观众和评论者放在了后面。
原因是这个角色本身的设计。
大嗓儿是一个见识不广的小人物,因为一次意外被推上舞台,扮演“冒牌霸王”。黄渤演出了这个小人物的憨直和狡猾。
特别是他画着霸王妆,眼神却不相称的样子,很有特点。
问题在于,这个角色比较平面化。他的表演状态从头到尾变化不大,缺乏更深的层次。黄渤这次的表演虽有喜剧效果,但角色深度有限。
黄渤的表演风格有固定模式,观众能够预判他的表演方式。
他在《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在《斗牛》里的“牛二”,角色不同但气质相似。这次的大嗓儿也有类似的感觉。
他也不是没有亮点。
他在台上唱《霸王别姬》那段戏,虽然唱得不标准,但表现了大嗓儿对戏的痴迷。当他被大帅逼迫下跪求饶时,那种恐惧又不甘的眼神,情感复杂。
大嗓儿这个角色本身就很“工具化”,限制了演员的发挥空间。
演员的真实投入
《戏台》的成功,与演员的付出有关。
陈佩斯71岁亲自表演高强度动作。黄渤为了角色的一句唐山话,练习了三个月。
尹正为了演好金啸天,每天练习吊嗓。余少群为了凤小桐这个角色,去京剧团向老师学习。
他们的工作态度,是这部电影品质的基石。
结语
《戏台》的翻车,撕开了国产喜剧电影的遮羞布:当创作者沉迷于流量套路、低俗笑料,当改编变成粗制滥造的IP套现,最终只会被观众用脚投票。正如陈佩斯在话剧版《戏台》里的台词:“戏比天大”,但前提是——这出戏,得对得起“天”。
希望《戏台》的失败能给行业敲响警钟:少点投机取巧的“戏台”套路,多些真诚创作的“匠心”精神。
毕竟观众走进影院,想看的是能让人笑中带泪的好电影,而不是顶着“喜剧”头衔的低俗烂片。-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