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5 | 来源: MSNBC/钛媒体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特朗普 | 字体: 小 中 大
图源:央视新闻
郭霆:中国药价也是一个不停发展的体系,是支付方和企业,短期和长期利益各种平衡博弈的结果。举个显着例子,我们说的这些都是创新药、专利药。药物有专利保护,从申请专利开始算(不是从获批开始),绝大多数从获批到丢失专利也就七到九年,长的可能十二三年。如果没有专利保护,我做出一个药,其他四五个人全抄,就没人做药了。专利保护一过之后,谁都可以抄了,价格按道理会急剧下降。
我们知道美国仿制药制度,这整套体系比较新,建立于1980年代。有这种制度后,仿制药一上市,药品价格一般秒跌百分之大几十。但以前在中国,一个仿制药过了专利,价格可以维持很好,同时它还涨价,没有生命周期。这是中国整个医疗系统独特的小气候,有个特殊制度叫“一品双规”(同一种药品在医院药品采购中,只能有两个规格存在而不能无限竞争),竞争少价格自然维护好。这是仿制药。
但这种情况也被打破了。被什么打破?就是我们听说过的“带量采购”(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开展招投标或谈判议价时,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的药品数量报价)。带量采购是针对仿制药的,它的意思不是直接要求降价,是跟你谈判。作为国家医保采购方,比如某个具体药,我可以给你全国可能70%的量——这个量是惊人的,中国有14亿多人,是世界最大医药市场——你能给我什么价格?
泓君:对。它是有商业逻辑的公平谈判。因为仿制药企竞争自然激烈,竞争时支付方只有一个,带这么多量跟你谈,这么多人在竞争价格,价格可以跌得很快。实际上,过去中国的很多仿制药价格远高于美国,带量采购后,仿制药价格有较大下跌。当然任何制度执行中肯定有很多细节要考虑。如果竞争过于激烈,一些小厂商纯为拿量不注意质量,会引起质量问题。就好比前阵子,社会有议论说“麻药不麻”。
图源:国家医疗保障局
郭霆:那中国创新药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回到15年前,中国基本没有本土创新药,可能只有极个别品种,而且它们的创新程度也有争议。外资药企带新品种上来,中国定价非常高,当时中国药价经常比美国还高。当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品种没被医保覆盖,患者得自己掏。很多患者买不起药,结局就是大家都看过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得去印度(专题)买盗版、没经过严格质量管控和一致性评价、风险较大的不合规仿制药。
中国也是在七八年前,才第一次开始做谈判。它逐步从十几个品种开始试点,由医保局针对创新药价格谈判,就是电视上看到的“灵魂砍价”。电视爆出的画面比较有戏剧性,但谈判双方从医保局到药企都做了大量工作,有大量数据支撑。经过谈判,外资药企在中国的新药定价也趋近相对更合理的水平。你想,十几年前中国人均收入和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但很多新药定价反而直接用汇率计算,价格差别并没有特别大。当然各品种很不一样,肯定有很多品种在中国定价更低,也有些品种在中国的定价明显高过人均收入可支付的水平,造成新药惠及人群较少。现在经过十几年博弈,加上中国本土产业提供竞争,对于首发企业(不论外资还是本土企业)来说,它们一想到两三年后就会有竞争,首发定价肯定不会特别高。
经过产业本身发展,现在一款肿瘤药在中国新上市的价格,一般在15万-20万人民币每人每年的水平,相对更合理,同时又有医保支付,实际能用得起的患者就增加了很多。
泓君:总结一下:按品类来说,中国现在有的原研药定价跟美国差不多,有的仿制药通过大规模谈判,已经把价格大幅降下来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