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5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电影则对这一价值取向进行了彻底的翻转。画皮鬼被道士镇压时反复吐露的“我只是想要一个家”,和此前她反复申说的“只求一瓦遮身、三餐温饱”相呼应,并给到陈氏听闻此景表情震撼的大特写,为片中故事结尾的反转埋下了伏笔。陈氏正是在这一刻才意识到,自己和画皮鬼别无二致,步入婚姻的初衷不过是寻一良人安稳度日而已。新婚燕尔时分,想来王生和陈氏也曾有过耳鬓厮磨、磨墨添香,如今陈氏却如铜镜蒙尘一般被弃置,从无价宝珠变作黯然失色的鱼眼珠。尽管陈氏依然奉行了“贤良淑德”的行为准则,忍辱救活了王生,但在铜镜落地翻滚的那一刻,她洞见到了这份夫妻情的虚幻,终究发出了“恶心哪”的真实心声。而在原着中王生复活以后,陈氏的反应如何,是缺省的,是空白的。电影着意凸显了陈氏在驱鬼过程中逐渐觉醒的主体性意识,彻底颠覆了传统《画皮》的价值序列。至于蒲松龄的判词,电影也借用唐代着名女道士李冶的诗句“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加以取代,巧妙点明了夫妻这一人伦关系的微妙,也再次凸显了传统女性在构建亲密关系中占据主动性的可能以及由此展现的意识丰度。《画皮》遂得以从原着文本的经济道德批判之中跳脱出来,成为对普遍人性的永恒提示。
融入画史议题的如幻介质:在媒介形似中捕捉神韵
《崂山道士》的卡通毛毡质感
全片在动画呈现的“质地”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整体上以宋代画院风格作为基底,但在不同故事篇章又融合叙事风格和时代背景进行了创新的演绎。故事一《崂山道士》刻画了晋朝年间王承求仙问道的经历,其毛毡风格属首次在大银幕上出现。独特的毛毡材质渲染让角色毛发量达到“千万根级”,和故事一诙谐讽喻、夸张幽默的叙事特点相得益彰,充满童真童趣。
故事二《莲花公主》将故事发生的时代场景设定在唐代的一间画院中。画院长老推崇的是追求“神韵”的画风,常挂在嘴边的“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出自南朝宋王微《叙画》,此文已开意境空灵山水画论之先河。唐人论画兼重取象和神韵,取有形之相是手段,生无形之韵是根本,和唐诗幽玄妙悟、浑然天成的审美如出一辙。不过,唐代宫廷虽设有类似画院的机构,但其职能以收藏书画为主,直到五代两宋时期才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宫廷画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