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5 | 來源: 中時新聞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印度 | 字體: 小 中 大
據深圳衛視“直新聞”報道,7月24日起,印度將時隔伍年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旅游簽證。 在23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表示,推動人員往來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中方願同印方保持溝通與協商,不斷提升兩國人員往來便利化水平。
回顧中印關系近伍年的發展軌跡,在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爆發等因素的影響下,印度對中國公民的簽證政策驟然收緊,旅游簽證更是全面停擺。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公民赴印簽證數量高達20萬份,而近年卻銳減至不足2000份,跌幅高達99%。 此外,中印直航航班自2020年起中斷,旅客被迫繞道第叁國中轉,旅行時間暴增300%,成本飆升40%。
印度轉身背後的深層動因
印度對華簽證政策轉變,背後有哪些深層動因?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瑟對深圳衛視直新聞分析指,自去年10月中印雙方在邊界西段完成所有點位撤軍以來,雙邊關系逐步回暖。 為讓中印關系盡快回歸正軌,中方做出很大努力,釋放壹系列善意信號,特別是時隔伍年再度恢復印度香客赴中國西藏神山聖湖朝聖,對恢復中印民間交往具有極大意義,也為此番印度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旅游簽證打下了基礎。
不過,與中方持續主動釋放善意相比,印方在實際行動上仍顯消極。
王瑟指出,盡管包括印度總理莫迪、外長蘇傑生在內的高官均表態樂見雙方各領域交流合作正常化,但實質性動作卻很少,特別是中方向印方提出的恢復直航、簽證便利化、互派記者等措施壹直未能得到妥善解決,這已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中印關系回暖步伐。
“因此,印度此次宣布恢復對華旅游簽證,確有對華釋放善意信號之意,但亦是中方率先釋放善意的結果。”王瑟說。
而印度之所以選擇在此刻對華釋放善意,還有兩重更深層次的考量。
壹方面,印度此舉是對美關系遇冷後對華的戰略對沖。 王瑟指出,近段時間以來,美印圍繞經貿議題曾舉行多輪談判,但至今未取得任何成果。 盡管面對美國的巨大壓力,但印度依然不願在農產品、乳制品等部分關鍵產品的市場准入問題上對美松口,因為這關系到印度國內大量農民的切身利益,如莫迪政府妥協,將對其執政地位造成巨大沖擊,還會給反對派以攻擊口實。
此外,川普叁番伍次公開宣稱在其“斡旋”下,印巴才最終停火,這也讓印度難以下台,而近期其更是公開表示印巴沖突中有伍架戰機被擊落,讓印度拾分難堪。 印度為防止與美國在經貿議題上最終破局,陷於孤立局面,不得不尋求改善對華關系。
另壹方面,印度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也要求其改善對華關系。 近年來,印度雖大力推動對華脫鉤,並竭力吸引從中國撤出的部分企業來印投資興業,但其效果並不明顯,其外國直接投資額未有明顯增長,反而有部分企業撤出印度。 為此,印度官方智庫國家轉型委員會再叁呼吁政府放寬對中企的投資限制。
此外,印度經濟發展所處階段也決定其仍需從中國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工業原料和中間產品。 例如,近期中國對稀土實施出口限制就嚴重影響印度電子制造、電動汽車等產業發展,這也驅使印度尋求改善對華關系。
從“水霸”到“下游國”:印度為何在雅江工程上坐立難安?
在中印互動釋放善意之際,印度和孟加拉國對中方在西藏實施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下稱雅下水電工程)表達了關切,非政府組織亦就該項目可能影響生物多樣性和人民福祉表達了擔憂。
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瑟認為,印度的這種關切並不新鮮,早在中方還未對雅下水電工程進行任何規劃之時,印度輿論場就開始熱炒中國可能在雅下地區興修水壩,並大肆抹黑稱該工程“將加劇生態退化”,“影響下游地區的河流生態和農業生產”等等。
在雅下水電工程真正落地後,盡管中方多次通過公開渠道表示該項目將嚴格按照中國行業最高標准,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態系統,不會對下游地區產生不利影響,但印度部分媒體依然提出各式各樣的抹黑論調,這突出反映了印度的矛盾心態。
“印度作為南亞諸多河流的上游國家,已經習慣借『水霸權』達成自身戰略目的,強化對下游國家的影響。”王瑟舉例說,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新壹輪印巴沖突中,印度就宣布單方面暫停《印度河水條約》,多次截流印度河流域水源,試圖幹擾巴基斯坦的農業生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