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5 | 来源: 凤凰WEEKLY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明铅易躲,暗铅难防。
年久涂层脱落的电饭锅内胆,某些富集了铅的深海鱼,甚至最普通的水龙头都可能突然变成污染源。
随便搜一下最近的新闻,你就能看到:
某地餐饮店所采购的生姜,其铅含量远高于国家标准;
某9块9包邮的手机壳,其含铅量直接超标了30倍;
最近更是有宝妈实名举报,说自家3个月的宝宝在服用了某进口蛋白酶后,血铅直接飙上了174。
......
铅的威胁,仿佛无处不在,就像一位家长所言:
“我现在看什么都觉得含铅,没事儿就想给孩子再洗一遍手。”
而由于溯源和防护都很麻烦,一些家长便决定通过铅拭子来辅助检测。
用拭子在怀疑超标的东西上擦一擦,将棉签的颜色与比色卡对照,很快就能得出结论。
这方法虽然看着方便,但实际真假却有待商榷。
公众号“无毒先锋”社群里的一名网友,就曾在2023年年末,用铅拭子检测出一批童书“铅含量超标”,可送检的结果却表明这批童书在重金属含量上完全正常。
只不过,不少家长还是秉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一旦用铅拭子筛出了可疑的物品,便直接与其断舍离,只希望能让自家孩子尽可能地远离铅的毒害。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家长甚至草木皆兵,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本人也早已血铅超标,只是还没有被检测出来罢了。
而这种普遍性焦虑的源头,既和当下发生的新闻有关,也可以追溯到二三十年前大众对于铅中毒认知的变化。
铅中毒、铅恐慌、铅“保健”
铅中毒,尤其是儿童铅中毒,曾经是一个相当严峻的全国性公共问题。
在2000年初,根据当时的报道统计,我国儿童的铅中毒的患病率居然高达30%。
而造成这一可怕现状的罪魁祸首之一,便是含铅汽油。-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