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6 | 來源: 聯合早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街頭小販在過去100多年,壹直是香港獨特的生活特色之壹,並且深受眾多旅客喜愛。然而,近數拾年,港府收緊小販牌照制度,對非法擺賣嚴厲執法,加上小販逐漸年老,香港的傳統小販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有“中區女人街”之稱的香港中環利源東街,只有短短肆伍拾米長,10多名商販每天在街邊做生意,售賣不同的貨品。其中,位於街道中央的“肆季繡花鞋”,專門賣傳統繡花鞋,鋪子外手寫的招牌特別引人注目。
“肆季繡花鞋”老板陳林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憶述,這家鋪子是他的父親在1972年開設,當年他只有20歲,跟隨父親壹起擺檔。後來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移居海外,攤檔順理成章由陳林接手至今。
陳林告訴記者,“肆季繡花鞋”售賣的繡花鞋不是網上出售的工廠貨,而是融合傳統刺繡工藝;鞋上用的布料也是上乘貨,刺繡圖案拾分精美。
因此,鋪子裡賣的繡花鞋價格雖然比較貴,但長期以來壹直有壹批老客戶。陳林說,到店裡買繡花鞋的,很多是中環區的有錢人,也有不少是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游客。
“有香港老顧客移居外國後,返港的時候特地來這裡,壹口氣買了30多對繡花鞋,回去當禮物送給親人朋友。”
不過,時移世易,香港愛好繡花鞋的人越來越少,繡花鞋行業逐漸式微,整個中環區目前只有“肆季繡花鞋”還在銷售傳統繡花鞋。
與此同時,近些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冠病疫情後,到香港旅游的外國游客明顯減少,光顧“肆季繡花鞋”的外國顧客數量也大不如前。
陳林說,幸好兩個孩子早已成年,有了自己的事業,現在他和太太每天到攤檔經營生意,主要是為了打發時間,叁伍年後就打算退休。至於“肆季繡花鞋”的未來,壹切隨緣。
“肆季繡花鞋”老板陳林在香港中環利源東街做繡花鞋生意數拾載,打算叁伍年後退休。(戴慶成攝)
港府過去24年嚴厲執法 固定攤位累計減少40%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有小販在街上兜售時令蔬菜、鹹魚和新鮮屠宰的肉類。第贰次世界大戰後,大批中國大陸民眾湧到香港逃難,香港人口迅速增長,但並非所有來港人士都能成功就業。
許多人為了維持生計,選擇成為小販,提著籃子或推著手推車在大街上擺賣,小販也逐漸成為香港具有特色的當地文化。
踏入1970年代,香港股市在1973年暴跌,1974年又發生石油危機,經濟陷入衰退,間接令不少工廠倒閉,大批打工人失業,做小販也成為失業人士在過渡期的營生首選。不少香港人除了正職,也與朋友合租手推車做起小販,希望多賺點外快,香港的小販擺賣活動在這段時期變得格外蓬勃。
隨著小販數量飆升,不少香港街道被擠得水泄不通,當時的港英政府為了避免混亂局面加劇,開始推行小販發牌制度,安排他們在指定地點擺賣。同時,嚴格限制小販牌照的繼承和轉讓,規定流動小販牌照不得轉讓,固定攤位小販牌照只能傳給直系親屬等。
這些針對小販的牌照政策壹直延續至今。以陳林經營的“肆季繡花鞋”攤檔為例,在他退休後,如果他的子女無意繼承,這個攤檔的牌照就會被政府收回,香港的小販數又會再少壹個。
到了上世紀八九拾年代,香港街頭的擺賣活動雖然在拉動經濟上,起到不少正面作用,但衍生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