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6 | 來源: 聯合早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這包括對附近居民造成街道阻塞、環境滋擾等問題;不少鄰近商戶也質疑小販不用支付租金,對他們的生意構成不公平競爭。港府在2002年進壹步推出新政策,鼓勵小販自願交回牌照,政府則派發特惠金,讓小販搬遷到屋邨街市或商場,從而減少街頭小販。
當局同時也嚴厲執法,打擊小販非法擺賣。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的小販事務隊,在全港18區的45個小販黑點,定期進行分段巡邏和突擊行動。
有女人街之稱的通菜街是香港壹條著名街道,許多商販沿街擺檔,售賣服裝、飾品和玩具等。 (戴慶成攝)
九成流動小販滿60歲
香港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今年6月30日發布的《數據透視:香港的小販管理措施》報告顯示,小販事務隊去年進行8萬5445次突擊行動,打擊非法擺賣活動,平均每天進行234次行動。去年,共有3312起無牌小販檢控個案,相當於每名無牌小販在壹年平均被檢控約4.5次。
在當局嚴厲的執法下,香港無牌小販數量在過去24年大幅減少84%,到去年僅剩下698人。全港固定攤位小販數量過去24年也累計減少40%,到去年剩下4848個;流動小販的數量在同期更銳減80%至233個。
立法會的報告也指出,除了小販人數持續縮減,香港小販行業也出現老齡化。截至去年9月底,73%的持牌固定攤位小販年滿60歲,而40歲以下者僅占3%。流動小販老齡化更嚴重,九成人年滿60歲,40歲以下者只有0.8%。
販商代表:生存空間狹小 盼政府從旅游文化角度給予扶持
1986年成立的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有超過100個成員,主要來自街邊市集如廟街和女人街,以及街市商販。
會長陳錦榮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在眾多商販行業中,報販經營最為慘淡。報攤擁有逾百年歷史,是香港街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壹紙風行的時代,全港有多達3000多個報攤。隨著網絡媒體興起,以及讀者閱讀習慣改變,全港目前僅剩100多個報攤,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危機。
身兼油麻地廟街販商商會主席的陳錦榮認為,目前香港小販牌照持牌人或經營者大部分年齡偏高,出售的商品往往千篇壹律,沒什麼特色,難以吸引游客。
他舉例,商會曾經成功為廟街的商販爭取到售賣幹貨的同時,也可以賣包裝食品,但最後只有壹檔提出申請。
陳錦榮說,近年購物模式轉變,網購、外賣食物興起,港人北上消費也蔚然成風,都導致商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他認為,商販要生存就要求變,改變固有思維,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殺出壹條血路。
“政府對商販沒有采取扼殺政策,但也沒有扶持,而是讓他們自生自滅。既然商販對促進香港旅游有很大幫助,當局應主動出擊,協助制定短期或長期的小販政策,從旅游和文化傳承等角度給予扶持,而不是只有食環署壹個部門負責。”
陳錦榮認為,政府應設置壹定年限,讓商販的助手或合伙人具有繼承小販牌照的資格,並且效仿新加坡推出的小販培訓計劃,培訓有意加入行業的新手如何經營,包括去哪裡取貨、如何掌握市場脈搏等,以緊貼潮流,與時並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