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6 | 來源: 聯合早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街頭小販多年來是香港獨特的生活特色,也深受旅客喜愛。位於旺角的花園街,是游客到香港的逛街打卡地之壹。(戴慶成攝)
游客消費模式改變 學者:應重振小販文化
小販行業除了在香港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本土歷史文化上也劃下濃厚的壹筆,成為香港主要的旅游景點。
以女人街和廟街為例,自2005年起便長期穩居香港拾大旅游景點之列,去年更排名第肆。以往,女人街的人流每天絡繹不絕,不論本地人還是游客,都會到那裡買價格實惠的日用品或紀念品,是紅極壹時的旅游勝地。
隨著近年香港經濟受疫情打擊,女人街已經光景不再。《聯合早報》記者日前到女人街采訪時,發現已經不見人群擁擠的場面,而其他地區的街頭地道小攤,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女人街早年因銷售女性用品為主而得名,圖為女人街的壹個售賣飾品的攤檔。(戴慶成攝)
香港大專講師樊智偉受訪時指出,小販在香港逐漸消失,壹方面是因為香港政府收緊發牌制度,另壹方面則是經濟模式轉變,市民購物也更注重飲食衛生、品牌效應。
他說:“上世紀伍六拾年代,香港社會百廢待興,兩餐溫飽得來不易,很少人會關心食物健康,光顧街邊小販是很平常的事,最重要的是價錢便宜。但來到21世紀,香港的經濟環境已有很大變化,小販在香港消失不能只推說是政府造成。”
樊智偉舉例,他以前在新界北區上班,夜深時路過上水和粉嶺鐵路站外,那裡有很多熟食小販檔,光顧的市民非常多,因為很多人深夜下班,壹出鐵路站便可買來吃,而且選擇多、價錢便宜,所以人流非常旺。但這些熟食小販檔口也引起附近居民投訴,認為影響衛生、阻塞通道。當局掃蕩後,現在上水和粉嶺站附近的兩座天橋非常冷清。
應重新建立發牌制度
樊智偉認為,以往香港的小販經濟養活很多家庭,但時過境遷,現在很少港人是靠做小販生意維生。
不過,他也指出,近年游客的消費模式不再是以“爆買”(指壹次性購買大量商品)為主,很多游客更希望體驗本地的歷史文化,購買本土特色產品,而小販特色是游客來港消費的壹個重要吸引力。
樊智偉說:“既然游客都希望重見昔日香港的小販攤檔,嘗試各種地道小吃,選購多種旅游紀念品,政府有必要重振小販文化。”
他近年經常往返中國大陸,見到很多小區都會劃出范圍,給小販經營擺賣,既不影響居民生活,也吸引很多本地人和游客游逛、消費,帶旺當地的經濟,港府可以參考這個做法。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蔡思行受訪時則指出,香港食環署目前只從市政管理的角度出發,限制小販行當擴散發展,當局應該重新建立新的小販發牌制度。
他說,回看香港歷史,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整條彌敦道布滿流動小販,成為香港經濟自行救亡的象征;但現在香港已不能只注重小販和固定攤檔的經濟價值,而是應該從提振市區文化氛圍和傳統文化價值的角度,重新檢討現有的小販政策。
“簡單來說,香港再次發展小販行業,是要打破過往多年來商場商鋪千篇壹律的困局,讓市民和游客能重新在各區找到各式各樣的消費和文化體驗。”
蔡思行以近些年維園不時舉行包括工展會等嘉年華式活動為例說,這類活動可以繼續推行,但當局也須要靈活地推動在指定的街道轉角處,增設不同特色的小販檔,方便游客打卡,“若能小心規劃,不愁游客不回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