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7 | News by: 秦朔朋友圈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婚姻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1950年代结婚的“保守一代”: 25年后,仅约 20% 的夫妇离婚。社会规范和经济依赖像强力胶水。
1960年代结婚的“过渡一代”: 25年后,约 35% 离婚。变革之风已起。
1970年代结婚的“风暴中心”: 25年后,高达 48% 离婚。法律松绑与社会观念剧变猛烈冲击着婚姻的堤坝。那句着名的“一半离婚”,正是他们苦涩的写照。
1990年代结婚的“反思一代”: 虽然预测其25年离婚率会高于60年代(>35%),但 远低于70年代的48%,且“最终离婚人数远不到一半”。他们更谨慎地选择,更晚地结合。
婚姻不再是“必需品”:将结婚率和离婚率曲线结合,再看人口普查数据,一个更清晰的社会图景浮现:处于婚姻状态的人口比例在下降,且年龄分布改变。
1960年: 30-55岁的黄金年龄人群中,约 70%+ 处于婚姻中。25-35岁人群的已婚比例甚至高达80%(二战后的结婚潮余波)。
2000年: 30-55岁人群的已婚比例骤降至 60%。晚婚、不婚、同居(POSSLQs - “合用住所的异性”现象上升)成为新常态。但同时,80岁老人的已婚比例却从约25%上升到40%!医疗进步延长了伴侣共度的时光。美国在婚姻模式上,越来越像同居率较高的欧洲国家。
诺贝尔奖的启示:婚姻是场“搜索游戏”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学者(戴蒙德、莫滕森、皮萨里德斯),表彰他们对“存在搜索摩擦的市场”的研究。这听起来与爱情无关,实则直击现代婚恋困境的核心。
什么是“搜索摩擦”?
想象找工作:你不是立刻就能遇到“完美工作”。你需要投简历、面试、比较offer。可能要先接受一份“还行”的工作,同时继续寻找更好的(骑驴找马);也可能拒绝眼前的机会,赌未来有更好的,但承担空窗期风险。
想象企业招聘:不是第一个应聘者就录用。要面试多人,可能先招个临时工顶着,或者忍受人手短缺等待“对的人”。
婚姻市场=搜索市场!
在任何时候,都有许多单身者(理论上)想结婚。但很少有人会嫁给/娶第一个约会对象。
这个过程充满了“搜索”:约会、评估、比较、等待、犹豫、错过。有人选择保持单身(“市场失业”),有人选择同居(“临时合同”),有人终于找到匹配(“签订长期契约”)。
“摩擦”无处不在: 信息不对称(他/她真是这样吗?)、时间成本(约会耗费精力)、地理限制(遇到合适圈层的人)、机会成本(选择A意味着放弃B)。
POSSLQ现象(同居不婚)的兴起,正是“搜索摩擦”下的一种适应性策略: 降低“完全承诺”(婚姻)的门槛,在“试用期”中继续搜索或享受亲密关系,规避部分婚姻的风险(如离婚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同时部分获得伴侣的收益(陪伴、分担生活成本)。-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