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7 | News by: 秦朔朋友圈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婚姻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婚姻的“经济收益”:理性婚姻的三大支柱
经济学家将人们从婚姻中获得的(感知到的)核心收益归纳为三类:
因此,在经济学家眼中,“我爱你” ≈ “我想与你共享消费互补性,共担生活风险,并在可能时优化家庭生产分工。”
重塑婚姻的世纪风暴:5大经济与社会变革
过去半个多世纪,一系列深刻变革如同风暴,彻底改变了婚姻的“收益-成本”结构,重构了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行为:
家庭技术革命 (1950s起):解放“主妇”,削弱生产互补性
洗衣机、微波炉的出现,使得家务劳动所需时间急剧减少,家庭生产技能的价值大幅贬值。“主内”角色的经济贡献变得不那么显着和不可或缺。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女性解放的最大推手,或许不是某篇激动人心的女权宣言,而是默默工作的洗衣机和隆隆作响的吸尘器。
生育率暴跌与孩子角色的转变:家庭核心的转移
一百多年前, 75%的已婚夫妇生活在有自己孩子的家庭中。孩子是家庭生产(养育)的核心目标,也是重要“产品”。当今仅约 40% 的已婚夫妇与未成年子女同住。晚婚、少生、甚至丁克成为选择。预期寿命延长也意味着“空巢期”占据婚姻更长时间。
因此, 围绕孩子养育的“生产互补性”需求显着降低。婚姻的重心更多转向伴侣自身的关系质量(消费互补性、陪伴)。
法律革命:无过错离婚 (1970s) — 改变权力格局的核按钮
在“旧世界”,人们推崇过错离婚,必须证明对方有错(通奸、虐待、遗弃)才可以申请离婚,不想离的一方拥有否决权,可以拒绝承认过错或拒绝同意。这使得投入家庭生产(尤其放弃职业发展的女性)的一方获得一定“保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