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7 | News by: 秦朔朋友圈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婚姻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而法律革命后,离婚无需理由,任何一方单方面即可申请离婚。想结束关系的一方掌握了主动权。
这使得婚姻的“退出成本”大幅降低,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对家庭专业化分工(尤其女性)的意愿下降,女性更倾向于保持职场竞争力和经济独立;经济弱势方在婚姻中的谈判地位被削弱;促使人们更谨慎地选择伴侣,更重视关系的平等和可持续性。
女性职场大进军:从厨房到会议室
1950年,约 33% 的成年女性参与有偿工作,仅三十年后, 这一比例飙升至 60% 并在此后保持高位。
这使得生产互补性收益进一步下降, 女性普遍减少了在家庭非市场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度。双职工家庭成为主流;婚姻收益重心转移, 婚姻更多是关于共同消费在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双份收入支撑更好生活),而非共同生产家庭产品;女性经济独立性增强,降低了对婚姻的经济依赖,也提高了对伴侣的要求(经济上、情感上、分担家务上)。
收入激增与休闲革命:为“体验”买单
随着工资的提高、带薪休假普及以及收音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文娱活动的普及,人们更富裕、更有时间、且更多元娱乐。这极大强化了消费互补性的价值,婚姻被视为共同体验精彩世界、分享休闲时光、追求生活品质的伙伴关系。“一起去看世界”比“一起修屋顶”更能体现现代婚姻的吸引力。经济宽裕也使得单身生活更舒适可行。
婚姻本质的蜕变:从生存联盟到灵魂体验伴侣
征友广告的变迁,是婚姻价值转向的绝妙注脚:
1960s 理想伴侣广告关键词: “擅长烹饪、清洁、洗衣、持家、理财、维修、养育孩子” —— 生产价值导向。
21世纪后的征友宣言高频词: “热爱徒步、登山、音乐会、艺术展览、旅行(尤其小众目的地)、美食探索、阅读、有深度的对话” —— 消费/体验价值导向。
现代婚姻收益的核心公式已改写:
消费互补性 >> 生产互补性 (主导地位易主)
教育匹配成为新基石 (相似背景、价值观、智识水平)
晚婚成为理性选择主流 (女约26岁,男约28岁初婚)
教育程度与婚姻概率的世纪反转:
高等教育曾被视为女性婚姻的“障碍”。19世纪末,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终身未婚。1960年普查结果显示,60多岁大学学历女性中,29% 从未结婚(远高于未受大学教育女性)。而如今,教育成为婚姻市场的“硬通货”。2000年普查显示,同年龄段(60多岁)大学学历女性未婚率骤降至 8%!-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