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7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而泰國,多年瀕危後的野生象,近幾年襲擊人類的案例也變得頻繁。近在中國的雲南,野象數量進入快速增長期,已從1976年的140多頭增長到2023年的300多頭。當地林草局表示,野象甚至出現了嬰兒潮。
可見,人象矛盾,正在變成壹個全球性的復雜問題。而南非的悲劇則提醒人們,人與象的沖突中,試圖馴服這些野生的龐然巨物,終是玩火自焚。
碰撞
野生動物的行動依據是天性,而非意圖。
而岡瓦納保護區所依循的,卻是壹種更復雜的人類邏輯:作為南非規模最大,橫跨近110平方公裡的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壹,它既是壹片生態修復的實驗地,也是壹處高端旅游目的地。
據報道,岡瓦納保護區是外國游客和名人常造訪的熱門景點。官方報價顯示,壹晚雙人套餐的住宿價格通常在600至900美元之間。
生態保護和旅游項目的雙重角色,在當地並不少見。私人保護區制度自上世紀九拾年代在南非興起以來,至今已覆蓋全國超過叁百個區域,占據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以上。
園區及住宿
相比政府管理的國家公園,私人保護區更加靈活,也更依賴來自旅游業和私人資本的資金維系日常運轉。
正因為如此,保護區的存在本身就帶有壹種悖論:它既要吸引人靠近野生動物,又必須敏銳地維持人與自然之間的邊界。
康拉迪並非魯莽的“冒險家”,他擁有扎實的專業背景——主修動物學,另獲得商業、動物研究與市場營銷等多個學位。
工作中,他常親自走進保護區,觀察象群的生活狀態,用鏡頭記錄它們的日常。據保護區員工回憶,康拉迪雖多次表達對大象的熱愛,但也不斷提醒大家“別忘記它們雖住在保護區,卻依然野性未馴”。
他所身處的,正是那種微妙的平衡——在生態保護、野生動物安全與旅游經營之間拉扯出的壹張脆弱大網。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