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7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北柳府這個人象沖突更為嚴峻的地區,不少居民甚至公開指責政府“將大象的命看得比人更重要”。
“我認為這不公平,需要更多的平衡”,當地村民Wannakham說,“如果有人死亡,政府最多提供5萬泰銖(約1.1萬人民幣(專題))的賠償;但如果壹個人殺死了壹頭大象,罰款至少是20萬泰銖(約4.4萬人民幣),還可能入獄。”
泰國北柳府野生動物保護區人象沖突致人死亡
與此同時,對於大象來說,甘蔗、香蕉和水稻是極具吸引力的食物。但當它們席卷農田後,泰國政府對莊稼毀損的賠償遠不足額,導致許多家庭陷入債務之中。普通人與野象之間的矛盾,在政府舉棋不定、傾斜失衡的幹預中越發激烈。
而在另壹端的印度,這壹矛盾的烈度已經推至極限。
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亞洲象,約占全球總數的60%。這些象群自古便活動於印度南部、東北部與喜馬拉雅山麓,大多數印度教徒也將其視為神聖的化身。
然而,快速城市化正在改寫這段古老的共處歷史。林地被砍伐,公路與鐵路貫穿象群必經之路,原有的遷徙通道,被切割成壹塊塊孤島。象群失去了完整的棲息地,也失去了與人類保持安全距離的空間。
“印度的保護區總面積不到5%,但有數百萬人生活在其周邊”,野生動物研究中心主任Krithi Karanth說,“這意味著沖突已不再是例外。”
據官方數據,2018年至2023年,已有2000多人死於象襲——年均死亡人數是泰國的拾倍之多。而象群的代價也不低:每年約百頭大象死於電擊、火車撞擊或被村民報復性捕殺。
印度大象被雷電擊中身亡
在沖突最嚴重的西孟加拉、奧裡薩和賈坎德等邦,這種拉鋸近乎已成為生活的壹部分。村落密布、貧困率高,人類與象群的活動區域幾乎無縫銜接。脫離象群的雄象,尤其是正處“musth期(發情期)”的年輕公象,更易誤入人類聚居地,帶來致命沖撞。
為緩解沖突,印度政府試圖建立更靈活的響應機制:設立象類預警App“Haati”,組織村民志願者“象友”,沿遷徙路線部署紅外監測裝置……但廣袤的地理、薄弱的基礎設施與賠償爭議,使這些嘗試常常止於局部成效。
NGO與研究機構也介入其中,為莊稼被毀的農戶提供補償。Krithi Karanth寄望於印度人對大象的文化親和力:“或許正是因為信仰,人們才願意為大象多做壹點。”但她也明白不能盲目自信,因為沒有足夠的森林,再多親和,也難以維持和平。
與泰國相比,印度的人象沖突的烈度更高、周期更長、後果更不確定。它不只是自然與人類的摩擦,更是壹場關於空間、權屬與現代治理邊界的深層博弈。-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