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7 | News by: 凤凰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少林寺商业版图 来源:《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
释永信的商业化手段多元且大胆,堪称“佛门CEO”。除了对外直接投资控股,据上游新闻报道,少林寺还包括通过注册公司和商标,发展“功夫”经济,包括买地,卖药,开发网游,在淘宝开店,售卖修禅练功用品及迎合年轻人的创意物品,以及对其他寺庙进行托管等,可以说“天下第一名刹”的商业化运作十分娴熟。
大健康产业是少林寺近年重点拓展的领域。据栗滴财经报道,2003年释永信重启的少林药局,在传统秘方基础上开发出活络膏、少林灵芝茶等产品,通过“非遗传承+现代工艺”包装,单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2019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网红品牌”。
此后,释永信开始涉足电商与新零售。2008年上线的淘宝店“少林欢喜地”,初期仅售卖佛珠、禅修垫等用品,2015年转型为“文化生活品牌”,推出禅意香薰、少林主题文创(如“扫地僧”玩偶),年销售额从百万元级跃升至2020年的2300万元。2021年少林寺入驻抖音后,其个人账号半年粉丝破千万,直播带货首秀即创下500万元销售额。释永信一直在策划撬动海外市场,1999年率武僧团登陆英国白金汉宫后,少林武僧团每年在全球巡演超200场,每场演出收入从初期的10万美元升至近年的50万美元。
少林寺还曾通过授权少林相关网络游戏、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开发少林音乐、为联通号码开光并拍卖号码等方式拓展收入来源,这些尝试颇为前卫。
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局中国商标网的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嵩山少林寺申请的商标已经达到706个,包括方便食品、灯具、餐饮住宿、饲料、珠宝、饮料、洁具等等。
03 袈裟之下的信仰困局
商业的成功,也带来了信仰的困境。从少林寺山门到商业版图,释永信用三十余年时间打造了一个横跨文化、地产、餐饮的“佛门商业帝国”。这位16岁出家的方丈,既是少林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商业世界的弄潮儿,其多重身份引发的争议从未停歇。
当少林寺的门票价格日益高昂,当寺院关联公司斥巨资竞拍商业用地,公众开始质疑,佛门清净之地是否已沦为逐利的工具?“清心寡欲”的僧人形象与“商业帝国缔造者”的身份形成对立。尽管释永信曾表示,商业化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保护寺院文物,但巨大的利益链条和频繁的商业活动,或引发新的猜想。
2015年,一位自称曾是少林弟子释正义的人在网络上“实名举报”,发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来监督》,控诉释永信与多女子关系复杂,并质疑其拥有两个身份证、侵占资产等七大问题。后来,有关部门调查后说,部分举报不实,有些查无实据。
少林寺和嵩山景区管委会曾因分钱不均产生积怨,引发网络上的轩然大波。2014年9月20日,少林寺塔林几位穿僧衣的男子拉横幅向嵩山景区管理委员会讨问门票收入的说法。面对此事,管委会的一位官员反问“少林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佛门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至今未息。
2022年,少林寺关联公司河南铁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4.52亿元竞得郑州商业用地,虽然后续少林寺退出了该公司股东行列,但“进军房地产”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少林寺的门票高昂,每年的香火钱也令人咋舌,引发了部分人对佛寺“清心寡欲”原则的质疑。
在2015年2月,“少林寺将在澳洲建四星酒店和高尔夫球场”等消息引爆国内外网络媒体。目前,少林无形资管投资的公司中仍然存续的有7家,8家被注销,1家被吊销,被吊销的企业为2014年成立的少林中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文化产业投资、文化设施建设与项目引进、房地产开发等。
释永信曾对凤凰网财经表示,禅宗提倡看破、放下,一切事情都是心所引起,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天下安,管理好心是对社会、人类、自己、家庭的最大贡献。如今,当袈裟下的商业帝国越发庞大,当信仰与金钱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不禁要问:他又该如何真正“放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