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7 | News by: 冷杉RECORD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释永信惹麻烦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两任方丈的故事
1981年,一个名叫刘应成的16岁少年进入寺院,赐法号释永信。
永字辈的僧人中,释永信的表现并不特别突出。师弟永福只记得这位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师兄开始和大家一起干活,后来就跟在行正方丈身边。
行正方丈在少林寺是一个传奇人物。直到今天,周围的山民们还语气敬佩地说起这位去世多年的法师。他本就是附近山民,幼时家贫,6岁被送到寺院。9岁干活时,煤渣蹦进眼睛里,此后双目几乎失明。虽然看不见,但行正的记忆力惊人,与别人聊过天,十几年后见面,仍能准确地说出当日聊天的时间、地点,甚至谈话细节。
除了记忆力,老方丈的节俭也出名。去登封县城,舍不得花三角五分的车票,一大早爬上寺外拉水泥的货车下山;出远门,出发前就买20多只烧饼,带在路上充饥。他不舍得住旅馆,经常睡澡堂子,甚至直接睡在火车站的躺椅上。
行正目盲,出门必须有人跟着。释永信作为他的贴身侍者,跟师父一起睡火车站,抹不下面子。“车站里人来人往,又冷又乱,我真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睡也不是,心里很别扭。”当年,北京的中国佛协对面有家澡堂子,洗澡带睡觉一共一块钱。行正每次去北京都住那里。几年下来,澡堂子的工作人员都熟识他了。
释永信的日常
释永信跟着行正上北京,最多的社交活动是要政策。1982年,香港电影《少林寺》开始公映,创下华语电影票房纪录。此后,少林功夫红遍天下,慕名学武者每天络绎而来,破落的千年名刹再度熙熙攘攘。数字显示:1974年到1978年5年间,少林寺共接待游客20万人;电影上映后仅1982年一年,游客量达到70余万。但商业的春风没有吹进少林,包括门票在内的管理权限都与少林寺无关。行正不断到北京奔走,要求僧人管寺,并收回门票的经营权。
1985年,少林寺终于有了门票收入。释永信见行正出门带的钱多了,想着这回能找家旅馆住了。没想到,到了北京,老方丈还要去找澡堂子。为了让师父住旅馆,释永信对他说澡堂子已经拆了。从那以后,行正才开始住旅馆。那时,少林寺每年已经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了。
释永信跟师父上京见“各路神仙”,在这个过程中,从地方到中央,把各级宗教部门的人都认识了。释永信渐渐成为寺院里公认的社交能手,他认为自己颇被师父满意。
在过往报道的记述中,释永信在1987年行正法师圆寂后,继承衣钵成为少林寺的主持,并在1999年升座方丈。其实,更确切的记录应是:从1984年前后,行正法师由于多病,已经无法亲自料理日常寺务,少林寺几位资历较深的僧人和当地宗教、统战等部门组成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共同主持寺务。入选这个管理委员会的僧人,被称作“当家人”。行正法师圆寂后,释永信也成为“当家人”。直到1999年8月,通过当地市政府和佛协推荐,最终由国家宗教局和佛教协会认可,释永信成为少林寺新一任方丈。
行正圆寂后,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执掌少林寺将近12年,现在寺中很少有人能说明为什么方丈一职有过如此长久的空置。释永信在自传中,作了这样的解释:“行政方丈圆寂时,少林寺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不太融洽,在佛教界也没什么地位,更重要的是我还很年轻,也没有大的成就,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方丈……”而释永信并不担心这些,而是相信“只要自己认真做事,总会获得承认”。
他一直积极“做事”。早在1986年,释永信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少林慈幼院等机构。
这些机构是他在社会上亮相的平台,他几乎出任其中所有最高领导职务。其中,最重要且最出名的是武僧团。这也是其他试图用“少林寺”品牌的人,无法拿走也无法复制的资源。-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