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7 | News by: 冷杉RECORD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释永信惹麻烦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大磬响起,僧众朝佛像顶礼三拜,一声悠长的梵唱破空而来,这是维那领唱《楞严咒》。接着鼓点般的木鱼笃笃而鸣,僧众随着木鱼的节奏唱经。木鱼声渐渐由缓而密,诵唱也随着加速,字句渐不可辨。念完《赞佛偈》之后,众僧排队绕佛像行走3周,并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武僧团的小沙弥们走在队伍最后,别的经文背得不多,“观音菩萨”倒熟得很,稚嫩的嗓子喊得一本正经。绕完三周,众人归位三跪拜,念完最后一段经文。
早课结束,僧人们去斋堂吃饭,阿海则转身向寺外,朝山上走去。一路上,各家武校的学生已经开始列队跑步、练功,呼喝声随处可闻。
通向达摩洞的石阶上,一群武校的学生飞掠而上,一律赤裸上身,只着短裤,“他们不会冷。从这里到达摩洞走一个来回,平常人要走1个小时,这些人必须在15分钟内,这种速度,几分钟汗就湿透衣服了。”这种训练,是阿海曾经的生活。
走到山里更深处,看到一些废弃的茅草屋。早几年,常有寺院里的武僧在这些茅屋里闭关苦修。所谓“闭关”,就是在这里住上数月,打坐、习武,就是睡觉也只睡在一条板凳上。“闭关”期间,日用饮食都由寺里派人送上来。
“我曾经往山上给他们送过饭,当年不少师兄用这种方法追求功夫的精进。这种修炼全靠自觉,没人组织,几个人说好了,轮流上山闭关,互相送饭,或者交待给小师弟们送饭,”阿海说着这些,恍如隔世一般出神好久,“现在没有人这样做了。你要上山闭关的话,大家会觉得你是怪物,连送饭的人都找不到。”
周边武校的孩子们挤破脑袋了想进少林寺武僧团,因为这里可以提供出国和成名的机会,也方便将来找工作。到山上闭关苦修,带不来任何现实利益。阿海当年一起练功的师兄们,有人已离开寺院开武校,有人当了私人保镖,有人去了其他寺院,一些留下来成为长住僧人。
每个武僧各执一样兵器
少林寺山门外每天都有想进来学功夫的,从电影《少林寺》的年代到今天一直如此。收什么样的人进来并无明文标准,只要方丈点头即可。现在,少林寺常住僧人大约有200多人,人员流动很快,一些20多年的老僧人也不见得认识所有面孔,阿海已经见惯人来人往。“有人出家,有人还俗,还有人还俗了又回来。铁打的寺院流水的僧,能在少林寺待上七八年的,都是老资历了。”
虽然在寺里生活了10年,阿海真正在寺院里只是武僧团的3年。他没有受戒剃度,2008年,他曾离开少林寺,当了一年的私人保镖。之后又去参加各种散打比赛。开始一路都顺利,成绩不错,但越是到高级赛事,越无法晋升。“那些成绩比我差的人反而可以一路赢下去,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关系铺垫,要向上走很困难。”阿海灰心到极点,把昂贵的比赛行头全部扔掉了。
无论是武僧还是武校学生,一旦走上社会,摆在面前的出路并不多:开武校,当教练,当保镖,参军,当警察……这些有限的选择都是辛苦活,没有一件阿海真正想做的事,“到了外面,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
找不到出路,甚至让阿海恨上了武术。“我痛悔自己为什么要来学功夫,发誓以后再也不碰这个行当了。”这些年文化课学得不多,阿海想找机会重新读书,拿个学历,再从头开始。
2011年7月开始,释永信设立了少林文化学院,规定所有沙弥每天都要到学院上课,学习佛法,规范行为。文化学院分小班和大班,未成年僧人就读小班,成年沙弥在大班。课程非常基础,有国学、佛学、少林文化、书法、英语等。国学课本是《千字文》,英语教授的是基本口语对话。授课的除了外聘的老师,都是从佛学院毕业后回来的年轻僧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