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7 | 来源: 老吴教育课堂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不管是搬到国外“开阔视野”,还是被父母之间的分分合合裹挟,家长嘴上说是为孩子好,实际很多选择都更像是成年人自己的妥协或者自我安慰。
黄圣依在离婚后带着小儿子回了上海,安迪则被交给了杨子。
如果说戏剧人生太戏剧,那安迪的处境就是“养在戏里”,被丢在了最不合时宜的位置。
在高铁站那一幕里,有人调侃说,杨子的“带娃”就像带了个配角。
他自己全情投入地做自己的主角,安迪成了背景板。
你如果耐心一点看完那个短片,会发现杨子全程都在刷手机,仿佛身边的孩子只是陌生路人。
社交平台上倒是很繁忙,朋友圈里拍早餐、发鸡蛋,配文“陪孩子吃早餐”;到了现实中,早饭都成了人设,孩子的沉默也变成了滤镜背后的“正常现象”。
说到这里,不免有点怒火。
很多网友质疑:“杨子你不是没能力带娃,是根本没在‘带’!”
我其实很理解这种愤怒。
明星的“带娃美学”,很多时候就是在朋友圈里演的戏。
前阵子就有别的明星被拍到类似的事情:带孩子去参加活动,自己却全程忙着社交,孩子一个人站在角落里,明明是众星捧月的生活,却意外地孤独。
或者像某位知名的国外影星,离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孩子交给保姆,自己该干啥干啥。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孩子的落寞才开始调整,陪伴变多后,那个小孩才渐渐有了活力。
其实,说到底问题不复杂——小孩毕竟是小孩,他需要被看到、被认真对待。
只有经济条件从来没法抵消人情冷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