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8 | News by: 文化纵横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释永信惹麻烦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楼宇烈 | 北京大学哲学系
【导读】近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因涉嫌挪用资金、违反戒律等陷入舆论漩涡,这一事件不仅引发公众对佛教寺院商业化的质疑,更让许多人困惑:佛教的千年智慧怎么被异化为“酒肉穿肠过”的借口?作为最彰显中国佛教特质的流派,禅宗的本质又是什么?
本文指出,禅宗强调“无念、无相、无住”,其中“破相显性”主张破除对外在形式的执着,直指人心。然而,这一理念在传播过程中却屡遭误解。有人将“不执外相”曲解为“无需修行”,认为既然禅不拘泥于坐卧,便可不修戒律、不读经典,甚至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为借口放纵言行。
禅宗的核心,始终围绕“人自身的觉悟”展开。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初衷,便是揭示“自作自受”的业报法则——人的思想、言论、行为(身口意三业)决定其生命状态。烦恼与解脱,皆由心造。贪、嗔、痴三毒支配着三业的造作,而禅修的终极目标,正是通过觉察与转化,消除这三毒。太虚法师的“人圆佛即成”正是对此的精准概括:成佛不是成为超自然的存在,而是人格的圆满。
真正的禅宗,既非神秘主义,也非形式主义。它是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复归——将佛菩萨从神坛请回人间,将佛法从经典融入生活。禅者追求的,是在纷扰世界中保持一颗“平直心”,在行住坐卧中体认“万法皆空”的实相。当我们讨论释永信事件或禅宗的现代意义时,或许更应思考:如何在不执外相的同时坚守修行本分?答案或许就在禅宗那句朴素的教诲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首文发表于《人文宗教研究》总第二辑(2011年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次文发表于《法源》2025年第1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什么是真正的禅宗?
今天我讲这个题目,主要是感觉到,我们现在对中国的佛教,尤其是禅宗,在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够清楚的地方。
中国近代的高僧太虚法师曾经讲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他所讲的禅,就是指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在印度本土并没有这么一个专门的派别。禅本身只是一个修证的方法,而且在印度也不仅仅是佛教所独有的,是印度各个宗教普遍使用的一种修证方法,它是来让你的思想能够安定专一,是思维的锻炼方法。这种方法再加上一种理念的引导,比如佛教用佛法的理念来引导,其他教派利用其他的理念来引导,甚至于没有宗教信仰,而是用其他方面的精神追求的理念来引导,都是可以的。通过禅修这种方法,来开启你的智慧,达到一定的体悟人生,或者是健体强身的效果。但是,佛教在禅修方面加上佛教的理念以后,发展得非常丰富。早期的禅修有各种各样的法门,我们经常讲的有两种:一种叫数息观,一种叫不净观,被称为“二甘露门”,这些在佛教里都是非常有效的修行方法。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一开始也有各种各样的禅修,但是在这中间有许多人就会执着于禅修外在的相状。比如说我们坐禅就必须是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动,这就是外在的一种相。本来这种禅修的外在的相只不过是一种方便的引导,结果有些人反而可能执着于这些外相。禅宗虽然称为禅,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恰恰是要破除对禅的外在相的执着。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永嘉禅师——玄觉,他的《永嘉证道歌》里面有一句:“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意思是说,禅不一定是坐、静、默,也可以是行、动、语。这也就是要破除禅外在的相,而去把握禅的根本的内在精神,这也就是禅宗与一般的坐禅的不同所在。
这样一个宗派在中国发展起来,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偏差。比如说,禅宗要破除外在的相,结果有些人认为连坐禅也不用坐了。禅宗认为外在的相会阻碍人去把握佛教的内在的根本的精神,所以语言文字也是一种障道的东西。如果你执着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就成为阻碍你把握佛法的东西,所以要破除文字相、语言相,所以禅宗常讲“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如果只停留在言语上,不去把握它的精神,那么言语反而会阻断你的道。起念是好的,可是这个念相也会让你无法通向佛法的真谛。这些都是纠偏的,结果有些人走到不念上去,什么语言文字都不需要,经也不用读了。我们看电影《少林寺》,只记住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说这句话是要有相当深的修行功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才能去说的,如果一般人这样说,那就是狂禅,那就是借口,借此就不用修行了。所以说禅宗在发展的过程中间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到了宋代,有很多禅师就让大家不要读经了,因此有很多人批评禅宗发展的这个偏向。文字是会障道的,但是也必须通过文字语言才去把握佛法的根本精神,要掌握好这个分寸。既不能够完全不用文字语言,但又不能停留于文字语言。有很多人觉得禅宗很神秘,不好了解,这就是由于禅宗发展中的偏差造成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