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8 | 來源: 文化縱橫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釋永信惹麻煩 | 字體: 小 中 大
中觀學派還講無住涅盤。什麼叫無住?中觀學講色空不離,同樣的,菩提能夠離開煩惱嗎?離開煩惱哪裡來的菩提、覺悟呢?離開生死有涅盤嗎?也沒有。既然色不離空,空不離色,那麼菩提不離煩惱,涅盤不離生死。所以,不能夠離生死得涅盤,住在涅盤裡面。既然不住生死,也就不住涅盤,這就是無住涅盤。這不是把涅盤和生死看成兩個東西,而是生死即涅盤,涅盤即生死,生死不離涅盤,涅盤不離生死,你怎麼能停留在任何壹方呢?停留在生死上面固然不對,停留在涅盤上也不對,這就是中觀學的理想,講究不贰。正因為這樣,世間和出世間是不贰的。《維摩詰經》講到不贰法門時,就講“世、出世不贰,世間性空即出世間”。
所以,中觀學講的是實相涅盤、無住涅盤。大乘佛教理論上的開展,因此是非常的廣泛、深入,充滿了辯證的思維,反復批評早期佛教的缺點就在於把兩個東西割裂開了。他們經常講小乘佛教“欣上厭下”,追求上面,討厭下面。什麼是上面?菩提、涅盤。什麼是下面?生死、煩惱。把這兩個東西給它割裂開了,這在大乘佛教看來是不對的,所以要既不離生死,也不住涅盤。
中觀學的這樣壹套理論,要把握起來確實不很容易,因為它講問題都很辨證:又要我追求涅盤,又不允許我停留在涅盤;又要我脫離生死,又要我不離生死。壹般人要理解起來,確實有相當的困難。中觀學實相論要直接把握實相,可是很多人就比較難以把握。譬如說,你把握了壹切皆空,但看出來的還是各位坐在這裡,男女老少都有,為什麼說這些相是空呢?現象世界究竟是怎麼來的?你說這個現象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無常無我的,因此是空的,但是,這個現象世界是怎麼來的?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這就到了瑜伽行派,它的重點就在於圍繞這些現象,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根源。
唯識學核心的思想,概括來說就是兩句話:“叁界唯心所造,萬法唯識所現”。也就是說,我們所見到的壹切現象世界,叁界也好,諸法也好,它們都是心識的產物,心識的顯現。心和識就是壹個東西,心是就總體上來講,識是可以分別來講,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瑜伽行派在這六識之上,還增加了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作為第柒識和第八識。第柒識起壹個中轉的作用,阿賴耶識是壹個種子的所在,也就是主體的自我。末那識把阿賴耶識看成是自我,自我裡面種種積累下來的種子通過末那識又傳到前六識那裡去,控制行動,就有萬法的顯現。眼對色,耳對聲,鼻對嗅,舌對味,身對觸。所以,萬法的呈現都是人的識所分辨出來的。什麼叫識?就是你的感官的認識功能。人有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六根都有認識外在世界的功能,這就叫做“識”。眼睛的功能叫做眼識,它的功能就是去分辨各種的形狀和顏色;耳朵是根,耳朵區分外在世界的功能就叫耳識,耳識就是去分辨聲音的高低、快慢、大小,以此類推。所以,識的功能就是去分辨,人的認識都是通過我們的這些感覺器官。這些感覺器官壹接觸到外在的事物,首先就是去分辨,若不分辨,我怎麼去認識呢?識的分辨功能,是人認識或者知識的壹個必然的過程。
但是,也就是這樣壹個正常的過程,卻給我們帶來了分別的妄想。你分別了之後就有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產生了分別的執著心。我喜歡的得到了我就高興,失去了我就難受,沒有得到的拼命想得到它,所以分別妄想、顛倒妄想就都來了。你的情緒就波動了,就煩惱了,甚至痛苦了。壹切的對外在現象世界的分別,其實都是人的主觀認識功能去給它區別開來的,現象世界本身應該是沒有任何分別的。外在的現象世界哪裡有自己說:我是壹個價值連城的珠寶,你是壹塊破石頭壹文不值,沒有的!可是我們通過我們的識就給它們分別開來了,再根據我們的喜好就把這個捧得價值連城,把那個貶得壹文不值。不管是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現象,很多煩惱甚至說壹切煩惱都是由於你自己去分辨、分別而帶來的,所以佛教裡面有壹句話叫做“自尋煩惱”。後來禪宗講,要認識人的本性,就是要認識到自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每個人的本性中間原來是沒有煩惱的,但由於我們的識去區分現象世界的各種現象,分出了貴、賤、高、低、美、丑等等,又有壹種要獲得它們的追求與執著,煩惱就來了。所以,煩惱是自尋的,也可以說是自己制造出來的。瑜伽行派就是分析,這些現象之所以有如此眾多的分別,其最後的根源就在於識的分別功能。這是壹個非常矛盾的問題:沒有分別我們就不能認識,可是有了分別就讓我們產生分別心,由分別心帶起了執著心,造成我們的無盡痛苦與煩惱。瑜伽行派有它的壹整套理論,像伍位百法、叁自性等等,最後歸結起來就是壹句話,“轉識成智”。
所謂“轉識成智”,就是要超越識的分別的局限。成什麼智呢?成就佛教所講的般若智慧。具體來講,就是要把你的第八識轉成“大圓智鏡”。大圓智鏡就是無分別,消除這種分別,超越我們識的局限轉變成壹種無分別的智慧。為什麼我們說世界是無分別的?因為緣起。壹切都是緣起,世界就是壹個整體,這個世界裡面所有的萬物都是相互聯系在壹起,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這就是佛經裡面經常講的“壹即壹切,壹切即壹”,壹即多,多即壹。世界是壹個整體,整體中任何的部分都是相互關聯的。這壹緣起的核心理念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有了這個才有那個,沒有這個也就沒有那個,事物之間是沒有絕對的界限。我們往往只注意到分別,所謂有界。兩個椅子中間都有個界,我坐在這個椅子上,你坐在那個椅子上。可是我們都沒想到,其實恰恰是這條分界線把這倆個人、這兩個位置連到了壹起。所以,事與事之間本來是沒有絕對的對立和分別,是我們人,由於我們的思維只看到了分別,而沒看到它的聯系造成的。所以,緣起法的理論告訴我們萬法是平等,眾生是平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