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8 | 來源: 文化縱橫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釋永信惹麻煩 | 字體: 小 中 大
因此,大乘佛教在理論上的深入,我概括成兩點:中觀學告訴我們的是“破相顯性”,瑜伽行派告訴我們的是“轉識成智”。但是它們的理論結構都很繁瑣,如果我們停留在名相上,可能有人壹輩子也轉不出來。大乘佛教在理論深化的同時,也出現了理論的繁瑣,也出現了停留在語言文字上的教條,讓壹般人望而卻步。現在做佛教的人,都說唯識學沒有辦法去做,只有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去做。要是停留在名相上面,確實是這樣。但是有那麼多的名相,只要把握壹句“轉識成智”,可以說唯識學就到家了,就把握了精髓。
另壹方面,大乘佛教在實踐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菩提不離煩惱,涅盤不離生死,世間跟出世間也就不能分開。所以,原始佛教那種出世的傾向,到了大乘佛教也發生了變化,強調不離世間的出世。也就是說,佛法並不是簡單的出世問題,它也在世間。而且,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理念。不僅是自我解脫,還要讓眾生都得到解脫;不僅自我覺悟,還要讓眾生都得到覺悟。要讓眾生都得到救度,你不入世間,怎麼去帶領、教化、引導呢?大乘佛教在實踐上因此就強調要入世,中國的大乘佛教就經常強調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我們要普度眾生當然要做入世事。但是我們以佛法的精神來做,就要有出世心。
這是大乘佛教在實踐上的變化,還有整體上的變化,就是大乘佛教的神話色彩不斷加重。這是不能否認的事情,也是發展過程中很難避免的事情。首先,佛教要在印度文化當時的環境下生存,就不能不與其他的宗教發生交涉與交流,它要取得存在的合法性,就需要其他宗教來相互保護。所以,佛教就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把其他宗教的信仰吸收過來,變成自己的保護神。同樣的,佛教裡推崇的佛陀也成了印度其他宗教的神,我們現在到印度教的廟裡面去看,也供奉著釋迦牟尼,他也成了印度教的壹個神。佛陀本來不是神,但是在印度文化的整體環境下,各宗教之間相互交換,其他的神也就都被佛教吸納為佛教的保護神,包括肆大天王、天龍八部等等。
與此同時,由於人們對佛陀的懷念,尤其在壹些非常艱難的世道,社會非常混亂痛苦的時候,大家就盼望佛陀來到世間救助大家。所以,佛陀逐步也被神化了,帶有神格色彩。考察這個變化的歷程,是很有意思的。現在印度能看到壹些早期的石刻造像,信眾們向佛來問法。在石刻中信眾是有人的形象,而中間沒有佛的形象,而是壹個法輪,叫做“以法為師”。後來人們懷念越來越多,佛的形象慢慢就被塑造出來,而且佛越來越神格化。本來只有釋迦牟尼才稱佛,是信眾對他的尊稱,是大家都敬仰的覺悟者。其他的成道人就不叫佛,早期就叫阿羅漢、獨覺,還有個泛稱就是菩薩,菩薩就是壹個覺悟了的有情。可是隨著大乘佛教神格化思想的發展,不僅佛陀被神化了,而且佛陀也不是壹個,而是拾方世界拾方佛;菩薩也不是壹個泛稱,而是有這樣的菩薩、那樣的菩薩。在壹般的信眾心目中,他們還有位次,佛是最高的,菩薩是第贰,羅漢是第叁。其實,這也不符合佛法精神,所以《法華經》就講佛、菩薩、羅漢都壹樣,所謂“會叁歸壹”,不管是聲聞乘、緣覺乘還是菩薩乘,最終都是壹佛乘。我們如果讀《壇經》,也能看到裡面記載了壹位講《法華經》的法師,講了幾拾年,還把握不住《法華經》的核心思想,於是就去請教慧能,慧能聽了壹遍就告訴他,《法華經》講了兩個道理:壹個是佛為了開啟眾生的智慧而來到這個世界,也就是經中講的“佛為壹大事因緣而來”。我們眾生都被無明覆蓋,所以佛來啟迪我們佛的智慧。另外壹個主題就是會叁歸壹,聲聞、緣覺、菩薩,最終都是壹佛乘。所以,我們現在把他們分成等級,並不符合佛法的精神。
大乘佛教在實踐修行的過程中,神話的東西越來越多,關於各種靈驗的、應驗的東西,關於來生轉世的說法也越來越多。在佛陀時期佛不講自己要來生,他說大家不要期待著我再來,佛陀曾經明確說別人教人會留壹手,我什麼也沒有留,該說的都已經說給大家了,有緣的人已經得度了,沒有緣的人將來根據我講的法也可以得度,所以不要等著我來。這講得非常清楚,然而到了大乘佛教,這些全都有了。我不是說這些東西怎麼就違背了佛法,而是說,這只是壹個發展過程,也是不可避免的過程。由於人們的留戀、向往和信任,佛教發展成了今天的樣子。而且,我還要說:能夠自立、自強的解脫者究竟是少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慧根的人,悟性高的人。大部分的人可能除了自立之外,還要借助壹些他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佛、菩薩接引,佛、菩薩加持。
中國佛教,主要就是大乘佛教,具有剛才我講的這些特色,壹個是理論上的深化,壹個是實踐上強調跟現實世界的壹致性,第叁就是帶有相當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在中國的佛教裡,隋唐時期成立的宗派裡有很多就是專門研究理論,像叁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都是研究大乘佛教的中觀學、瑜伽行派;也有比較強調他力救助的,淨土宗就是這樣,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臨終接引,往生西方;也有的更注重現實生活,強調自力解脫,就是禪宗;也有講得更神秘的,就是密宗。當然,我們不要以為密宗光是神秘,它也是根據中觀、唯識的學說,只是在儀軌上有它的不同。密宗講身、口、意叁密,有些動作在人們看來是帶有某壹種象征性、引導性的,比如身密,也就是各種各樣的手印,它在傳達壹種力量;口密,即咒語,更是自古以來人們對語言聲音的特殊力量的崇拜;意密,跟本尊相應,跟觀想是壹樣的壹種心理的東西。所以說密宗也不神秘,你看清楚了,叁密也都是很正常的,是人們對壹種自己還不清楚的東西的崇拜,是壹種心理的需要和引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