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8 | News by: 文化纵横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释永信惹麻烦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禅宗正是在中国这样的文化土壤里,可以让佛教高扬它本来的人文精神。所以并不是用儒家的东西替代了佛教的东西。我为什么要从原始佛教讲起,就是因为禅宗里的人文精神都是佛教本身所具有的。之所以在中国能得到高扬,是因为中国的文化环境提供了这样的土壤。
最后简单归纳一下,人文精神都强调超越是人的自我成立,在中国文化中儒家要成圣成贤,道家要成仙成真,佛教要成菩萨成佛。不管是成圣成贤,成仙成真,还是成佛菩萨,都是人做的,都是人的自我完美和自我超越。中国人讲的神和西方的神是不一样的,西方的神是超越人的,跟人不一样,所以在西方有“超自然”的概念,中国则没有“超自然”,自我的超越还在这个世界里面,在这个自然界里面。这就是我们讲的人文的意义,人可以自我超越,人可以成为你理想中的一种圣人、仙人,佛菩萨。
我觉得太虚法师有一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他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高山仰止,我们敬仰的是佛陀。但是要达到佛的境界则是人格的问题。“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人格圆满了就成佛了,这是真正的现实,是现量的东西,而不是推论出来的比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太虚大师讲中国佛教的精神、特质在禅。因为禅宗是落实到我们人格的自我圆满,也就是我要讲的禅宗的人文意义。
[ 延伸阅读 ]
“入佛境,得法源”——楼宇烈先生访谈录
楼宇烈(受访)|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坤(访谈)|《法源》责任编辑
(本文原载《法源》2025年第1期)
【导读】在学界,楼宇烈先生是令人敬仰的佛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宗教学家,被尊为国学泰斗。2025 年对先生而言意义非凡,既是踏入北京大学的第 70 载,也是投身教育事业的65 周年。先生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博洽儒释道三家,在佛学领域成就卓越、影响深远。先生有副联语:“敬静净,入佛境;缘圆原,得法源。”本次以“入佛境,得法源”为主题的访谈,旨在通过与先生对话,展现其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中的深刻见解,领略一位大德学者与师者的胸怀气宇和智慧之光。
本文原载《法源》2025年第1期,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位参考。
楼宇烈老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老先生今年 91 周岁,1955 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 年毕业留校。今年 2025 年,恰逢入北大 70 周年,从教 65 周年,一生致力于哲学、佛学研究。
▍“佛缘”
问:您是如何关注、契入到佛教领域,又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呢?
楼宇烈:一方面,我留校后,要进行学科建设,所以当时成立了很多教材编写组,《中国哲学史》就由任继愈先生带头来组编,我也就成为了这个教材编写组的助手。在这个过程中,任先生开了佛教方面的课程,我就担任了任先生的助教,自然而然地跟佛教建立了联系。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很多人对佛教产生了兴趣,要想了解佛教方面的知识,但缺乏途径。于是我联合了几位有共同兴趣的老师、朋友一起编写《中国佛教思想资料汇编》。
问:您对于这套资料汇编的定位和初衷是什么呢?
楼宇烈:其中一个定位是为中国哲学史专业工作者研究或讲授中国哲学史提供一部比较系统而简明的关于中国佛教思想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供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专业工作者参考。佛教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是经过了一个从与中华本土文化矛盾冲突,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吸收、彼此融合,以及理论上的自我调整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的。这也是文化移植中的一般性过程。我们在选编时充分注意到这个过程,就选入了各个历史时期佛教与道家道教、儒家在理论上的分歧、争论以及相互借鉴吸收方面的相关文献。
问:这套资料汇编体量很大,一共 10 册,您在选编内容时是如何考量的?
楼宇烈:当时考虑到佛教并不仅仅是出家僧人的信仰,而是有着极其广泛的世俗信仰者基础的。特别是其中有许多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与一般的信仰者不同,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着作或艺术作品,宣传和发展了佛教理论,其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绝不亚于那些出家高僧。如南北朝时期刘宋着名诗人谢灵运,他的一篇短短的文章《辨宗论》,把儒佛在成圣问题上的异同和当时名僧道生的“顿悟”说揭示了出来,在中国佛教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当时选编的资料中,有相当的篇幅是历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有关佛教方面的文字。诸如刘勰、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赵孟頫、宋濂、袁宏道、李贽,乃至王夫之、龚自珍、魏源等,都有论佛的文字入选。到了近代,佛学对思想界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在资料选编的近代部分,我们选入了梁启超、杨度、章太炎、欧阳渐、熊十力、李石岑、梁漱溟等人的许多论佛着述,供研究近代思想史的学者们参考。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发展的成熟时期,其时我国许多卓越的思想家,都汇集于佛教的麾下。同时,在佛教内部也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其中重点选入了隋唐四大宗派——天台、法相、华严、禅,同时兼顾到三论、净土等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