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8 | News by: 文化纵横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释永信惹麻烦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谈谈“三不堂”
问:想请“三不堂主人”从自身的体践、认识,来谈谈三家精神的异和同。
楼宇烈: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我们经常讲到儒释道三教。这三教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我还是我,你还是你”,也就是说,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儒家讲做人要有担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要“拿得起”,不论做什么事情,就去做好,就去担当起这个事情;而道家,只要适合自己的情况、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行,很自然、很知足,不去额外追求,人要“看得开”;佛教就像刚才讲的,一切都随缘,缘来了我就面对它,缘去了我就放下它,人要“放得下”。“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可以说也是儒释道三家精神的一种表达,三家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三不堂”是我对三家精神的概括,可以说也是一个做人的原则,我们不要虚伪地活,不要刻意地活,不要执着地活,而要活得实实在在、自自然然、潇潇洒洒,不要为了名利而以身犯险,不要为了养生长寿而拘谨刻意,不要为了积累功德而执着不放。
问:“三不堂”这种体悟和提炼是否属于一种“实践的创新”?需要把握住“根本的精神”?
楼宇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温故而知新”,以史为鉴,效法圣贤,守先待后,继往开来。荀子讲“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不能够切断历史来倡导创新,这样的创新没有生命力,有时还很危险;而要沉下心,从历史中学习,持续积淀,不断上升。否则,我们老是把前面推翻了,永远从头开始,永远就只有一点点高度。我们要一步步前进,只有温故才能知新,传承非常重要。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历史、制度中总是有善有恶有是有非,善恶是非是并存的,差别只不过在哪个占优势、占主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优点,也要看清缺点,能够明辨、明察,看得全面。中国人敬仰圣贤,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自我认识是比较丰富、比较深刻的,可以构成中国哲学的核心。我们现在的自我认知很肤浅,我们可以谈论宇宙大海,但我们首先要把人自己认识清楚。
问:您从人的自觉自律的角度来讲解礼教,别开生面,这是否与佛教的戒律精神形成了某种呼应?
楼宇烈:对,以自为洲,把自己心中的佛认出来、证出来、活出来、献出来。所以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觉得这个体悟才是真正觉悟啊!佛就在你的心中,你时时处处事事按照佛的教导去做,那你去佛不远;你要求佛来成就你,而行为与佛的教导相悖,那就去佛日遥。现在有些学佛的人有种误解,把佛菩萨仅仅看作外在的一种力量,却忽略了真正的佛教是借外修内、借假修真,是鼓励人去挖掘自己内心的佛陀精神,让人成为一个现世的智慧又慈悲的菩萨。我以前在佛学院授课的时候讲,真心学佛人,尤其出家人,要立志做佛,不必讳言,学佛、出家就是为了做佛,而不是为了求佛。
▍如何“治佛学”
问:您认为佛菩萨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楼宇烈:智慧和慈悲,就是觉悟和奉献的精神境界。净慧长老总结成八个字,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把人的生命引领向这样一个高远辽阔的方向。生而为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尤其要自重,珍惜自己的精神生命,让慧命不断增长、一直延续,不要随便糟蹋自己的生命,要让自己也成为觉者、圣贤那样才行。要有这样的志气,古今中外,那么多圣贤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问:您觉得出家人治佛学应该与普通学者有什么不同?
楼宇烈:应该有不同。出家人治佛学,应该把解脱挂在心头,把众生挂在心头,不仅仅自我解脱,而且要救度众生,应该更多地把真实修证佛法的体会传达给众生,要籍由佛教学术写作,据实说理,传达正知正见,这很重要。佛教是一种信仰,但不是简单信仰,它是人生的哲学,它教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事,它教我们怎么慈悲、智慧地活。前面说过,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净慧长老总结成八个字作为人间佛教生活禅的宗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两个理念,我觉得很重要。作为一名佛教的出家学僧,更应该去践行这两个理念,不仅要自我觉悟,还要通过写作去奉献自己的智慧、见解,去与众生结法缘。佛教写作和研究,不要只用抽象的理论去思辨,而要在写作中、行文中结合自己的人生去体悟、去思维,去如理作意、反求诸己。“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对普通大众已经是很好的修行了,但这还不是了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是了悟。佛学院的学生,要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不能够仅仅试图去模仿普通高校的纯思辨的学术写作,而是从中学习清晰的表达,得鱼忘筌即可,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我对佛学院的学生有期望,期望大家做佛做菩萨,莫忘本来。去做,做即成。
编辑|刘懿阳、渡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