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8 | 來源: 南方都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房企跟投事件再次引發了輿論關注。日前,華僑城集團前員工向南都·灣財社記者反映,在企業推行的“強制”跟投制度下,大量員工資金被卷入地產項目,如今因項目停工、資金未回正等原因難以返還,尤其部分被裁員工數額不菲的跟投本金被套牢。
“即便已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仍要按原規則等待漫長的返還流程。”在他看來,這種“人走錢留”的狀況讓本就因失業而陷入生活困境的自己更添焦慮。
而針對前員工反映的跟投本金無法追回等問題,華僑城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跟投實質屬於投資行為,有盈利也有虧損的情況,無論跟投人員在職或離職,項目盈利時均會按照相關跟投協議及跟投制度予以分紅,項目虧損時也需共擔風險。
另外對於員工關切,公司壹直高度重視,與相關員工保持緊密、充分、友善的溝通,後續也將持續積極穩妥推進相關工作。
“強制”跟投?
南都·灣財社記者了解到,華僑城的跟投制度始於2019年。當年,企業發布《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項目跟投管理辦法》的公告,對跟投相關事項作出明確規定。
其中第壹條明確提到,原則上所有投資項目必須實施跟投,確因項目類型、性質不適合開展跟投的,應經公司黨委會審批同意。
而在跟投人員上,必須跟投人包括項目公司負責人、項目公司部門負責人及由項目公司負責人提名的本項目公司關鍵骨幹員工,項目公司隸屬的贰級單位負責人,贰級單位核心業務部門負責人及項目直接相關投資拓展人員。其他項目公司員工及項目公司所屬贰級單位員工可自願跟投。
壹份網上流傳的《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跟投管理辦法》中甚至有更明確的罰則:自願跟投人員未按期足夠繳納認購金額的,取消其半年內的跟投資格並通報批評;強制跟投人員壹直未足額繳納跟投本金,在後續績效考核時扣除所屬項目公司及對應贰級單位業績考核得分5-20分。
華僑城集團前員工王田(化名)向記者證實了上述文件內容的真實性。他無奈地向記者表示,自己投了8萬元進去,到現在只拿回9000元。
2021年,王田和部分同事參與了公司項目跟投,2024年卻突遭裁員。如今人雖已離開華僑城,可剩余的跟投本金仍沉澱在公司賬戶裡,只能按當初的跟投規則慢慢等待返還,這讓他滿心焦慮又無力。
王田告訴記者,被裁員後的生活本就拾分窘迫,而當初跟投的資金,是同事們攢了多年的積蓄,其中不少還是借來的。他們曾嘗試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可法院認為所謂強制跟投未達到“不跟投就解雇”的程度,因此不認定為法律意義上的“強迫”,維權之路也隨之受阻。
但在王田看來,法律條文和現實處境是兩碼事。“在這種國有企業上班,真要是不配合,還能等著領導主動約談你嗎?”王田向記者強調,自己是2021年參與跟投的,彼時地產行情已顯頹勢,盡管部分同事內心並不情願跟投,但留給他們的選擇並不多,如果不跟投會和公司產生矛盾,可能影響績效甚至丟工作,“當時就想著保住這份國央企的工作,才選擇了跟投”。
面對裁員後經濟情況急轉直下的狀況,曾參與過跟投的集團前員工期望能要回跟投本金,但依據項目跟投管理辦法,只有項目經營資金峰值開始回落後,保證資金存量富余,才可以隨項目經營資金逐漸回正同步啟動跟投本金返還。
該辦法規定,截至項目整體累計經營現金流回正當季度,最多返還員工80%跟投本金;至項目模擬清算(項目簽約銷售面積達90%)時返還剩余跟投本金。
項目跟投管理辦法(2019年11月)
“現在地產行情這麼差,什麼時候才能達到這個(90%)去化率?更何況有些項目已經停工,永遠達不到資金峰值,那本金就永遠別想拿回來了。”王田說。
“精益管理”引爭議
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期,項目停工、去化艱難成為常態,原本“共享收益”的跟投機制成為員工承擔虧損,矛盾也隨之激化。
既然項目已處於虧損狀態,作為跟投人的他們為何堅持要求企業返還本金?在王田等華僑城前員工看來——
壹方面跟投是屬於非自願行為,受“不跟投影響職業發展”的隱性約束才展開的,企業應該為此負責;
另壹方面,華僑城集團已在2023年出台了新的跟投管理辦法,新管理辦法也明確了“對於被動離職、主動離職情況的人員,原則上允許跟投退出”。
記者通過公開渠道查閱到,2023年,華僑城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華僑城A發布了《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項目跟投管理辦法(修訂)》。
王田告訴記者,新辦法在面向員工宣講時,其中“調整人員變動時的特殊情況處理”中提到,考慮新的跟投機制目的為激勵項目運營團隊,具體應根據《合伙企業法》等法律法規辦理,加快項目周轉,不再是決策風險的綁定,故對於被動離職、主動離職情況的人員,原則上允許跟投退出。
“原則上說是可以退,但到執行層面卻變了。”前述華僑城前員工向記者表示,華僑城在地產下行期還拉著員工跟投,缺乏人文關懷,對於上級的文件落實有歧義,他們的核心訴求是希望能“分級處理”:優先返還被裁員工本金,在職員工可暫緩,“這既能緩解社會矛盾,也能體現央企擔當。”
然而,這壹訴求尚未得到華僑城的支持。“華僑城變得沒有人情味兒了。”上述前員工認為,事件暴露出華僑城管理層面的深層問題,現任掌舵人張振高提出的“精益管理”被指流於形式。
“精益管理”的核心在於消除浪費、優化流程與持續改進,其中大規模人員變動也是在這個框架下推行的舉措。據華僑城A公開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末企業在職員工數量為24526人,而2024年報告期末這壹數字降至19591人,叁年間減少近5000人,而這些被裁人員中,不乏當年強制跟投的參與者。
跟投制度的初衷或許是“綁定企業與員工利益”,但在行業下行期,強制參與、風險共擔卻無合理退出機制的設計,已傷及人心。“管理的核心是人心,當被裁員工的‘救命錢’被套牢,在職員工的積極性如何維系?”
接受記者采訪時,前員工王田感慨萬千:回想起華僑城集團18歲生日那天,任總在演講《有夢的人最美》裡曾問“如果時光倒流,你是否還會選擇華僑城”,彼時台下異口同聲的“願意”響徹全場,而如今再問起這句話,真不知大家會如何回應。
房企跟投退潮
針對華僑城跟投制度引發的輿論,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中表示,房地產項目跟投屬於合法合規行為。
實施員工跟投,是房地產開發行業普遍使用的機制,遵循《中華人(专题)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跟投資金的會計處理,符合會計准則相關規定。
另外,項目跟投體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
跟投實質屬於投資行為,其目的是讓員工和企業共享項目收益,共擔項目風險,通過加強激勵和約束,更好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從行業具體實踐來看,跟投項目有盈利,也有虧損的情況,但不管是何種情況,本著上述原則,無論跟投人員在職或離職,項目盈利時均會按照相關跟投協議及跟投制度予以分紅,項目虧損時也需共擔風險。
華僑城方面進壹步提到,近年來,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眾多房地產企業均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
針對員工關切,公司壹直高度重視,與相關員工保持緊密、充分、友善的溝通,後續其將持續落實好國家關於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等政策要求,推動房地產業務高質量發展,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的框架下,持續積極穩妥推進相關工作。
事實上,不止是華僑城,房企跟投在近年來逐漸暴露出壹些問題。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普遍性問題包括強制或變相強制,多數企業將跟投與職級晉升、獎金發放直接掛鉤,讓“自願”淪為“被自願”;流動性鎖死,項目停工、去化遲緩,疊加預售資金被監管或挪用,導致員工本金難以按期回正;兌付條款“單方面可修改”,企業常以“項目虧損、未達預期利潤”為由,對本金兌付進行延期、打折甚至拒絕等。
“員工被裁或離職後權益懸空,既無法參與項目後續決策,也難以通過內部通道有效維權。”柏文喜指出,類似華僑城這樣,即便是國資背景的企業,不僅未能為員工提供額外安全保障,反而可能因決策流程冗長、問責壓力大,導致兌付動作更為遲緩。
而造成這壹現象離不開兩個原因——
第壹是周期因素——房價下行、銷售放緩、融資收緊,導致項目現金流枯竭;
第贰是制度缺陷——跟投協議普遍缺少“風險共擔”的對稱條款:盈利時員工只能拿有限分紅,虧損時卻承擔全部本金風險;信息披露、退出機制、爭議解決安排均缺位。這些制度缺陷在行業順周期時被高增長掩蓋,壹旦進入逆周期便暴露無遺。
柏文喜進壹步表示,具有國有資產背景的開發商兼具“市場逐利”與“維護社會穩定”的雙重屬性,在跟投糾紛中更應承擔起更重的“實質兌付+風險化解”責任。
他認為,在行業深度調整期,唯有先讓跟投制度回歸“風險共擔、信息對稱、自由進出”的本源,再輔以國資企業的兜底示范,才能防止此類糾紛演化為更大的社會風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