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8 | News by: 先知书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释永信惹麻烦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中国在历史上接触过很多外来宗教,如唐朝时基督教就传入中国,宋朝的首都开封甚至有一个犹太社区。但这些宗教,因为中国文化的排斥,没多久就消弭在历史长河之中。
只有一种外来宗教,不但没有被本土文化排斥,反而融入其中,与儒、道一同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这就是佛教,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佛教对中国人的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词汇、概念都源自佛教,比如烦恼、利益、因缘、境界、实际、傲慢、执著、极乐、不可思议等等词语,脱离了佛教,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了。
在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脱胎于佛教节日。
可以说不理解佛教,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
也正因为佛教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文化,我们通常都依靠中国的语境来理解佛教,而这反而让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若以一条河流作为比喻,印度是佛教的上游,中亚西域是佛教的中游,中日韩是佛教的下游。要知道中国佛教是什么样,就必须回到源头印度佛教去。就像中国人千百年来锲而不舍寻找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一样。
那么,让我们回到印度,通过十个关键词来看看印度佛教的最初的样子。
▌“反婆罗门教”
森严的社会等级所催生的反叛
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的物质文明大获发展,种姓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刹帝利由游牧部落的首领转变为定居国家的王族权贵,财富和权力都大大增加,与位列第一的婆罗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婆罗门教为古代印度正统宗教,以《吠陀经》为经典,把种姓作为核心教义,改革后称为印度教。
这种社会背景为思想发展提供了温床。印度思想界开始对传统婆罗门教的祭祀文明进行审视与反思,佛教等教派则直接举起反婆罗门教的旗号进行新的理论构建。
▌“觉悟者佛陀”
佛的一生,一点儿也不“佛系”
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喜马拉雅山山麓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统治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当时迦毗罗卫国处于列国争霸的夹缝之中,国王希望儿子改变宗族的命运,而年轻的释迦牟尼却感悟人生无常,选择放弃王位出家访道,他决定实践当时修行中较为流行的做法——苦行。-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