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8 | 來源: 先知書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釋永信惹麻煩 | 字體: 小 中 大
▲釋迦牟尼苦行像
經6年而無果,釋迦牟尼放棄了苦修,沐浴進食以恢復體力,在菩提伽耶獨坐樹下冥思,終於悟道,成為了覺者佛陀,時年35歲。
其後,釋迦牟尼來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納西東北),對最初的伍位追隨者講法。這伍位比丘成為佛教最初的僧團。此次說法的內容首先是對“中道”的闡釋,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與縱欲的盡情享樂兩個極端。苦行與縱欲是修行中常見的兩種路線,體現了對傳統婆羅門教的叛逆。
這次講法之後,釋迦牟尼開始了長達肆拾余年的說法歷程,其足跡遍布印度的東西南北。佛陀接納了最初幾位弟子之後,允許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門徒,佛教的隊伍逐漸壯大。
在生命的最後壹年,佛陀北渡恒河,途中患病,行至拘屍那迦城娑羅雙樹林,對弟子作臨終囑托之後,於夜晚安然入滅,享壽80歲。
▌“叁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為規范教團,維護正法,僧團首領召集僧團代表(號稱伍百羅漢)舉行結集,史稱第壹次結集。
第壹次結集歷時數月,其間並未出現大的分歧。“多聞第壹”的阿難誦出佛陀的言教,集合成佛教的經書,“持律第壹”的優波離誦出教團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議事制度,集合成為戒律。當時印度重記誦而輕書寫,所以這次結集只是取得了統壹認識,但並未形成書寫文獻。
▲阿含經中蘊含的世界觀
第壹次結集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叁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指世間壹切事物,皆在刹那間遷流變異,無壹常住不變。
“諸法無我”指在壹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
這叁條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准,如同世間的公文,憑借印鑒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叁法印”。
▌“部派佛教”
真和尚不接受金錢布施
佛滅度時,佛教的流布區域還僅限於恒河中游地區,其後百余年間,佛教在王室支持下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展,逐漸深入民眾。
但地域廣大而距離阻隔,各地風俗影響了僧人的戒律,於是先是由於持律的不同,後來也因為見解的差異,各地僧團逐漸分裂為多個部派,分支傳承於印度各地。
佛教公認第壹次重大分裂,發生於佛陀入滅後百年。當時在印度東部有些比丘開始違背戒律規定接受金錢布施等等,壹位來自西邊的比丘對此表示反對,雙方發生爭議,於是約集有威望的長老前來仲裁,裁定接受金銀等拾件事情“非法”。
為了統壹認識,僧眾隨後舉行了結集,稱為第贰次結集。主張接受金錢布施的比丘並不接受此次決議,而是另行結集,形成自己的戒律,據說有萬人參加,稱為“大結集”。
這兩支僧團分別形成上座部與大眾部兩派,並在其後的幾百年間繼續分裂,相傳有拾八部。
▌“護法轉輪王阿育”
前半生惡魔,後半世聖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