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8 | 來源: 先知書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釋永信惹麻煩 | 字體: 小 中 大
▲那爛陀寺遺址
佛教在印度滅亡之後至19世紀末開始復興之間的幾個世紀,可以說是佛教的基本空白時期,但是其思想的影響力並沒有斷絕。
休斯敦·史密斯在其展現世界柒大宗教智慧的《人的宗教》壹書中說:“佛教在世界各地都看得見勝利,卻唯獨喪失了它的出生地。”
直到1920年,斯裡蘭卡的達摩波羅在加爾各答建立寺院作為大菩提協會總部,佛教才開始在印度再度復興。經過該協會的艱苦努力,20世紀50年代,佛陀的覺悟之地菩提伽耶由佛教徒與印度教徒共管。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現今該協會的分支機構已遍布印度各地,佛教聖地都得到了保護和修復,壹些大城市還設立了佛教的組織機構和寺廟。據2001年統計,印度有800萬佛教徒,約占全國總人口的0.8%。
如今很多人自稱“佛系”青年,可對真正的佛教並不了解。“佛系”則被貼上了“無所謂”、“不上進”等標簽。大眾認為,這是佛理教導他們無欲無求的體現。
其實真正的佛教不僅僅不是教人頹廢,反而恰恰是希望我們積極對待自己的人生。
佛教之所以在中國興盛繁榮,正是因為佛教積極的入世,才與中國人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了壹起。無論是茶道、花道、繪畫、建築、乃至語言文化、心靈的慰藉,中國人處處不離佛教。
◎佛教深深塑造了中國人的國民性。在農村即使很多老人不識字、不懂佛教經典,甚至壹輩子沒進過寺廟,但也深受佛教潛移默化的影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佛教理念已被廣泛接受,對約束人們的行為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的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而佛教也在與中國文化的沖擊融合中逐漸成長,最終與道家與儒家壹道,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
◎佛學是理解生命的壹個重要維度。不懂佛學,很難對生命中壹些最重大的問題做最深刻的思考。正如魯迅所說:“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釋迦牟尼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佛教的因明邏輯體系,補缺了中國邏輯思想的空缺。
人們常習慣以迷信、虛妄等字眼來武斷地定位某種宗教思想,卻未深入地分析了解這些表象下面的本質原因。正因為不了解佛教的演變,才會產生這種誤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