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9 | 來源: 筆記俠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劉強東 | 字體: 小 中 大
2007年京東獲得第壹筆融資時,電商行業普遍依賴第叁方物流,但面臨丟件、配送時效低的難題。
劉強東力排眾議:“物流是電商的生命線,用戶體驗差,企業就沒未來。”於是,京東決定自建物流。
這個在當時被視為“瘋狂”的決策,在拾幾年之後不僅成為京東打通供應鏈的優勢壁壘,還為將來的國際化業務提供了復制經驗。
京東的國際化業務不做簡單的“跨境賣貨”。中國最強的優勢在於供應鏈資源稟賦和高效整合能力,而這種能力本應是全球共享的。
京東的做法是將國內供應鏈經驗在全球復制:做本地基建、本地員工、本地采購、本地發貨,只賣品牌商品的本地電商模式。
依靠在中國積累的供應鏈能力,京東在當地重新構建服務體系,同時深度接入在地國本地化資源,促進當地產業發展與資源高效運轉,實現“來自中國,服務本地”的雙向價值。
在壹次采訪中,劉強東也談到“京東這種商業模式,不好的地方就是很慢、很苦、很累,這壹項幹好幾年才能被記住,然後才能做生意,因為我們與純平台模式是不同的。”
以歐洲市場為例,目前,京東旗下歐洲全品類在線零售品牌 Joybuy 已在英國試運營。與傳統跨境電商模式不同,京東的國際業務堅持“只賣有品牌的貨”,通過自營模式攜手國際品牌、本土品牌和中國優質品牌,為歐洲消費者打造快速可靠的壹站式購物體驗。
同時,京東物流以海外倉為核心,在歐洲構築了本土領先的壹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能力。目前京東物流已在歐洲布局超過20個海外倉,總面積超30萬平方米,還引入自動化設備,大幅提升倉儲供應鏈服務效率。
這種“基礎設施出海”模式,讓中國供應鏈能力惠及全球,正如劉強東所說:“我們要讓全世界消費者都能享受中國物流的效率,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
2.提出叁毛伍理論,拒絕“低價內卷”
商業的可持續,離不開產業鏈利潤的合理分配。
著名產品人梁寧曾在壹次演講中提到:為什麼中國沒有大品牌?壹方面是中國用戶不願意為品牌付費;另壹方面,是企業沒有利潤空間養創新創意型的人才。
2009年,家電行業表面繁榮發展,但行業背後卻深陷“渠道壟斷—品牌利潤壓縮—創新乏力”的惡性循環:國美、蘇寧通過渠道霸權抽取高額傭金,品牌商淨利率只有1~2%,無力投入研發,消費者只能買到同質化產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強東提出“叁毛伍理論”入局家電行業。他算過壹筆賬:
“我算了壹下,如果我們在線上賣家電,可以把成本降到6%,意味著我毛利率做到8%就能賺錢,我可以讓利給消費者10個點,當然我不是全讓利給消費者10個點,因為我堅持認為品牌商創造的社會價值、冒的風險比我們零售商高得多,做的事情卻比我們零售商多得多。”
為什麼京東不趁機通過低價卷死同行?
因為劉強東深知,品牌商承擔的風險和創造的社會價值更高。所以,在產業鏈分工裡,京東堅持的壹個重要原則就是:零售商只拿 1/3 利潤,2/3 應該留給品牌商,這樣才能促進品牌的發展。
在劉強東看來,品牌的價值關乎整個經濟生態:沒有品牌,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就永遠沒有質量,如果壹個國家永遠靠垃圾貨、白牌貨,經濟永遠不可能好。
並且,惡性循環的鏈條會由此形成:生產垃圾貨的工廠老板賺不到錢,就只能拼命壓榨員工;工人被壓榨就沒有錢消費,只能買垃圾貨。如此這般向下螺旋。
反之,讓品牌商盈利才能激活正向循環:品牌商賺了錢就會投入研發,生產質量更高的商品;有了更新的商品,他會多招人才,就會拼命給員工漲工資;工人收入高了,也會買有品牌的商品。
通過這樣的分配模式,整個家電行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實現了零售商、品牌商、消費者與產業工人的多方共贏。
結語:
社會責任不是成本,而是長期共贏
劉強東兩次登上國家級座談會背後,是國家對“責任型商業模式”的明確肯定。在平台經濟發展的上半場,部分企業靠“低價傾銷”快速擴張,看似贏得了短期利益,卻埋下了生態枯竭的隱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