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9 | News by: 快刀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这场倒闭潮好像是不约而同的。
几乎是同一时间,杭州的海豚湾、初蕊、蜜悦、月内阁等多家月子中心集体“关门谢客”。有产妇当天就要入住,到了门口才发现大门紧锁,玻璃窗上贴着一张模糊的“暂停营业”通知。社交平台上,#杭州月子中心集体跑路#的话题迅速发酵,评论区里全是相似的经历:“我定的2万8的套餐,还有一周就到期了”“销售上周还催我交尾款,幸亏没交”。
即便是一线大城市的张姐,在行业摸爬滚打了快10年,最近也感受到了寒意。2025年2月,公司突然约谈员工,新入职的小姑娘和退休返聘的护士长被辞退了;以前给宝宝用的进口尿不湿,换成了没听过的本地牌子;2024年的年终奖更是“缩水”严重,说好的13薪,最后只拿到2000块。“大家都在传公司没钱了,可我这个年纪,转行能干啥?不转行,万一公司跑了,欠的工资找谁要?”
此前《南方人物周刊》曾报道和统计,光是2025年初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就有十余家月子中心关停。而往前数三年,上海、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至少有上百家月子中心玩起了“消失术”。曾经遍地开花的月子中心,如今正经历一场惨烈的“淘汰赛”。
02走下神坛的根因,
月子中心踩了哪些坑?
经济大环境不好,中产跟着消费降级,这是外界普遍认知里面的原因。
其实,事实远非如此简单,高成本、低生育、价格战会是主因吗?
月子中心这股风,是从2000年前后从中国台湾(专题)吹到大陆的。但真正火起来,还是2016年那阵。
那一年,国家放开了全面二孩政策,80后、90后成了生孩子的主力。这批年轻父母和老一辈不一样,她们不信“月子里不能洗澡”“不能开空调”的老规矩,更信科学护理。加上那几年大家手里的钱变多了,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噌噌往上涨,“花钱买省心”成了很多家庭的选择。
有位在月子中心做过销售的大姐回忆:“2016年那阵子,根本不用出去跑业务,坐在店里就能接到单。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签三四十单,保底能赚3万块。” 某知名月子会所的数据也显示,2017年二胎妈妈占比40%,2018年直接冲到了60%。
需求一上来,市场就像被撒了把种子,噌噌冒出一堆月子中心。就说郑州,2016年才13家,到2018年春节就变成了50多家。可粥就那么多,僧越来越多,麻烦就来了。
首先是价格虚高得离谱。
按理说,价格该和城市消费能力挂钩,可很多月子中心的定价,完全脱离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围。圣贝拉旗下的“小贝拉”主打“平价市场”,可最低套餐也要7.88万,比去年还涨了1万。在人均工资不到5000的襄阳,最便宜的月子中心套餐要19800元,相当于普通打工人4个月的工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