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9 | News by: 快刀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这场风波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了中产妈妈的消费习惯。
以前,很多人选月子中心看的是“牌子响不响”“装修够不够高档”“有没有明星同款套餐”,甚至把这当成一种“身份象征”。可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这家店开了多久”“有没有拖欠工资”“预付款能不能监管”。
开头一幕故事的结局是,曾先生的老婆亲自出来挑选月子中心,她的做法很有代表性:先在企查查上看公司有没有失信记录,再去大众点评翻近半年的评价,尤其是差评;实地考察时,不看销售画的“大饼”,而是直接问月嫂“工资发得及时吗”,看厨房的食材新鲜度,甚至会悄悄打听保洁阿姨的工作时长。“价格贵点没关系,但必须保证安全,钱交出去得踏实。”
这种消费心态的转变,其实是“实用主义”的回归。中产家庭不再为“溢价服务”买单,而是更看重“性价比”——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落到实处。比如,她们宁愿多花点钱请有资质的护士,也不愿意为“网红打卡式”的装修付费;更关心月子餐的营养搭配,而不是餐具够不够精致。
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全周期服务”越来越受欢迎。以前,月子中心只做“产后42天”的生意,现在,聪明的机构已经开始延伸服务链条:从备孕时的调理指导,到孕期的产检陪同、心理疏导,再到产后的康复训练、育儿课程,甚至包括宝宝周岁前的早教衔接。
很多月子中心开始这么做,它不再盯着“42天月子”这块蛋糕,而是把自己定位成“女性全周期伙伴”。比如,给备孕妈妈提供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孕期组织瑜伽课和育儿讲座,产后不仅做身体康复,还帮妈妈们做职业规划咨询。这种模式,让客户黏性大大提高,也摆脱了“靠出生率吃饭”的被动局面。
对于那些还想在行业里活下去的月子中心来说,眼下最该做的,是回归服务本身。不是靠低价抢客户,也不是靠扩张撑场面,而是把细节做好:月嫂的培训能不能更专业?月子餐能不能根据产妇体质定制?宝宝的护理能不能更精细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恰恰是妈妈们最在意的。
虽然2018年就出台了《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但毕竟是“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力。很多月子中心挂着“专业”的牌子,实际连基本的消毒流程都不规范。如果能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比如预付款必须进入第三方监管账户,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公示经营状况,就能让消费者更放心。
说到底,月子中心的本质是“服务行业”,核心是“让人安心”。那些能活下来的,一定是懂得“客户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机构——不玩套路,不搞虚的,把产妇和宝宝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这场倒闭潮,对行业来说或许是场阵痛,但也可能是个转机。它撕掉了月子中心“高大上”的伪装,逼着整个行业回归理性。对于中产妈妈来说,这未必是坏事——未来,她们或许能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靠谱的服务,真正实现“轻松坐月子”的愿望。
而那些消失在倒闭潮里的月子中心,也给所有行业提了个醒:任何时候,都别把消费者当“韭菜”,踏踏实实做事,才是长久之道。
那么,直击灵魂的拷问是,中产妈妈们,还能信任月子中心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