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0 | 來源: 陳曉妍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為房子難過了半個月的大福也到了新的租房裡。丈夫租房的要求,是“不能比以前差太多,落差太大,你會天天不高興。”他們最終找到杭州偏郊壹套毗鄰森林公園的房子。
原來壹個月12000元的月供,在這裡能租肆個月。房子99平米,還帶壹個超100平米的後院。大福在院子裡種花、種菜,每天早上第壹件事,就是去後院看看瓜果又結了多少。以前的房子買在馬路邊,總被大車開過的轟隆聲、喇叭聲包圍,現在蟲鳴鳥叫取代了噪音,緊繃的神經也在自然中壹點點松弛下來。
陰霾並未完全散去,但大福找到了新的出口。她經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記錄求職、賣房後的心路歷程,向人們展示,“壯士斷腕”後該如何生活。賬號粉絲從最初的9000多壹路漲至6萬。關注她的,有過類似境遇的粉絲給大福留言:“壹看到你,就覺得生活並沒有那麼糟”。
但賣房之後,歸屬感的缺失,與生活慣性的打破,仍需要時間消化和重建。租房壹年多,曹玫還是沒有完全適應。租房比原來118平的房子還大,她將這裡布置得像家壹樣溫馨,可總覺得無法融入到這個房子裡。
她愛幹淨,每天都會拖壹遍地板。做家務的時候,腦子裡出現壹個聲音:這是別人的房子,你為什麼要打理得這麼幹淨?女兒在牆上畫了畫,她就會擔心,交房的時候怎麼辦?是不是得重刷壹下漆?房東想賣房,她又要開始頭疼,壹家人的生活用品,還有壹屋子的家電家具,得費多少精力在搬家上。
資料照片( REUTERS/Tingshu Wang)
重啟
租房會不會虧欠孩子?曹玫想過這個問題,朋友也提醒她,孩子需要歸屬感。但這更多是大人的想象。開車經過原來的小區時,女兒告訴他們:“我們在這裡有壹套房子。”她管它叫以前的“新房”,而現在的這個才叫“家”。“不管房子是租的還是買的,房子好與不好,小孩子能感受到的其實是家庭的氛圍。”曹玫說。
卸掉房貸的第壹個月,壹家人從深圳壹路玩到香港和澳門。過去的兩叁年裡,他們連“旅游”這兩個字不怎麼提到過。丈夫說,那次旅游,他感受到久違的輕松。他變得愛笑了,也開始注重飲食和養生。
旅游時,有喜歡的黃金首飾就拿下,兩叁千塊錢壹張的演唱會門票,現在想買就買,孩子喜歡的興趣班,夫妻倆也都會盡量滿足。“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孩子在更松弛、更平和的環境中慢慢長大,女兒的同學家長們,都誇她“性格好,特別開朗”。
曹玫依然想擁有壹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女兒明年要讀小學,如果要上重點學校,必須有房有戶。她目標明確,即使要買,也不加杠杆、不背房貸。但她還在觀望,以前的伍六拾平的學區房,單價能賣肆到伍萬,現在掉到壹萬六柒,甚至更低。
比起仍在觀望的曹玫,大福的“重建”更為徹底——她開始拆解那條曾深信不疑的人生軌道。
她從湖北農村壹路奮斗到杭州市區,自稱“小鎮做題家”,曾堅信升職加薪,買房成家,是正確且安全的路徑:“人怎麼可能不上班?那人不就廢了嗎?結婚怎麼可以沒有壹套房子呢?”
但現在,她做自媒體也已經有壹年多了。收入好的時候有兩萬,差的時候也有柒八千。雖然沒有以前掙得多,可沒有房貸,足夠生活。朋友們羨慕她的生活,在職的喜歡她逃離職場PUA和復雜人際的自由;已婚有娃的,羨慕她沒有“上有老下有小”壓力,不用被逼著奮斗。
大福沒有退出原來的業主群。有壹次,她看到小區又在張羅包粽子的活動。去年,大福還是其中的壹員,今年,參加的人換成了買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