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30 | News by: 背起行囊出发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这句话令人心碎,却真实得几乎可以复制到每一个抑郁症患者身上。
我们并不缺心理医生,也不缺抗抑郁药,我们缺的是一个可以安静说出“我真的很难受”的空间,一个能回应“你难受不是你的错”的人。
朴树的痛苦,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代“情绪禁锢者”的集体画像。
他们不是没有想过求助,而是从小就被教育“情绪是软弱的表现”、“问题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于是,他们只好在自我拉扯中沉沦,在沉默中崩溃。
五、真正的疗愈,是重新学会表达
在《情绪的语言》一书中,心理学家达尼尔·西格尔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情绪命名,是情绪调节的第一步。”
简单地说,当我们能说出“我很愤怒”、“我很孤独”、“我感到被忽视”,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机制就会启动,逐渐缓解负面情绪的强度。
而在很多抑郁症康复案例中,一个显著的转折点,往往不是换药,也不是改变环境,而是“第一次哭出来”,“第一次告诉朋友自己的感受”,“第一次对父母说:我不开心”。
这听起来像是小事,但对那些从小不被允许情绪流露的人来说,却是一场心理意义上的“重生”。
六、如何重建表达的能力?
对于那些从小被训练成情绪“哑巴”的人来说,重建表达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它是走出抑郁的关键之一。
写情绪日记:不是记流水账,而是每天写下“我今天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哪怕只有一个词,都是进步。
做情绪卡片训练:用颜色、图案甚至照片代替文字描述自己的情绪,帮助大脑重新建立情绪感知。
在安全关系中尝试脆弱:和信任的朋友、心理咨询师,尝试表达负面感受,即使表达得笨拙,也要坚持。
减少“假性正能量”语言:比如“我没事的”、“别人更惨”,这些话虽然常听,但其实是在压抑自己。
面对父母的“情绪羞辱”时,学会坚定自我:不是对抗,而是明白,“我感受到的情绪是真实的,不需要你来批准”。
七、抑郁,不是情绪太多,而是表达太少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真正的疗愈不是改变你是谁,而是允许你成为自己。”
抑郁不是因为一个人太敏感,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对敏感太不友好。
不是这些人想得太多,而是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好好说出来。
我们不能再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沉默,把真实的自我一层层封住,然后在成年后花无数金钱和时间去一点点解冻内心那块情绪冰山。
真正的疗愈,从允许情绪开始,从允许你说出“我不想笑”、“我不想去上学”、“我今天很糟糕”开始。
因为只有情绪被看见,灵魂才不会被埋葬。-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