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1 | 来源: 凤凰网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少林寺 | 字体: 小 中 大
为此,他规定僧人每周一、三、五集中学习,每月还会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前来授课,内容涵盖佛教各宗派知识、文学等多个领域。
而印乐法师任内多次推动白马寺扩建。他曾表示,“扩建是为了恢复中国佛教第一寺的盛景”。
作为被佛教界公认的 “中国第一古刹” 和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白马寺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鼎盛时占地达 3000多亩。
由于历史变迁,寺院面积大幅缩小,一度山门紧临国道,幽静的寺宇与现代化的车水马龙仅一墙之隔,这似乎让他感到颇为惋惜。
在扩建过程中,国际化成为重要导向。
2006年,印乐法师促成印度政府在白马寺西侧捐建印度风格佛殿,这是印度在海外的首个官方佛教文化项目。
此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也相继在此修建佛殿,使白马寺成为全球唯一汇聚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寺院。
但比建筑更引人探究的,是他对寺庙商业化的微妙态度。
02
不想评价少林寺,谨慎对待商业化
印乐在担任白马寺期间,对待商业化始终秉持着极为谨慎的态度。
世纪之初,白马寺启动扩建工程,仅拿下规划中的土地就需约 1亿元资金,后续寺院东侧佛学院、如意寮的建设要再投 1亿元,北区白马戒坛、万佛殿、法堂、三身塔等项目总费用也得 5000万元左右。
可当时寺院的收入仅有门票与少量社会捐资,一年合计约 1700万元,面对庞大的资金缺口,无疑是杯水车薪。
印乐法师
在这样的境况下,人们不禁猜测:白马寺会不会将目光转向商业,踏上寺院经济的道路?
“白马寺到现在还没有申请一个商标,也没有申请的打算。”2006年, 印乐法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道。他坦言,白马寺需要发展,但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佛教的传统特色都必须坚守。
曾有商人找到印乐,商谈能否用白马寺商标生产 “白马寺素饼”。“我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如何避免市场化行为,远离商业诱惑,我一直在思考。” 他表示。
“白马寺不是我的白马寺,它是洛阳乃至全中国人的白马寺,你合理利用我不反对,但若对白马寺的形象构成负面影响,我就要干预。”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印乐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佛教寺院名称及佛教名称和名号被作为商标注册的问题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家商标局要杜绝对佛教名寺的各种类型的商标注册。
他在提案中表示,近年来,佛教名称、名号、知名寺院名称,不断被人作为商品的商标进行注册,这不但侵犯了佛教的知识产权,而且有些商标对佛教声誉造成亵渎和不敬,损坏了佛教的庄严、神圣与清净,应尽快引起国家商标局的高度关注。-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