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1 | 來源: 鳳凰網財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少林寺 | 字體: 小 中 大
為此,他規定僧人每周壹、叁、伍集中學習,每月還會邀請高校專家、教授前來授課,內容涵蓋佛教各宗派知識、文學等多個領域。
而印樂法師任內多次推動白馬寺擴建。他曾表示,“擴建是為了恢復中國佛教第壹寺的盛景”。
作為被佛教界公認的 “中國第壹古刹” 和中國佛教文化的發祥地,白馬寺歷史上曾有過輝煌時期,鼎盛時占地達 3000多畝。
由於歷史變遷,寺院面積大幅縮小,壹度山門緊臨國道,幽靜的寺宇與現代化的車水馬龍僅壹牆之隔,這似乎讓他感到頗為惋惜。
在擴建過程中,國際化成為重要導向。
2006年,印樂法師促成印度政府在白馬寺西側捐建印度風格佛殿,這是印度在海外的首個官方佛教文化項目。
此後,緬甸、泰國、斯裡蘭卡等國也相繼在此修建佛殿,使白馬寺成為全球唯壹匯聚中、印、緬、泰肆國風格佛殿的寺院。
但比建築更引人探究的,是他對寺廟商業化的微妙態度。
02
不想評價少林寺,謹慎對待商業化
印樂在擔任白馬寺期間,對待商業化始終秉持著極為謹慎的態度。
世紀之初,白馬寺啟動擴建工程,僅拿下規劃中的土地就需約 1億元資金,後續寺院東側佛學院、如意寮的建設要再投 1億元,北區白馬戒壇、萬佛殿、法堂、叁身塔等項目總費用也得 5000萬元左右。
可當時寺院的收入僅有門票與少量社會捐資,壹年合計約 1700萬元,面對龐大的資金缺口,無疑是杯水車薪。
印樂法師
在這樣的境況下,人們不禁猜測:白馬寺會不會將目光轉向商業,踏上寺院經濟的道路?
“白馬寺到現在還沒有申請壹個商標,也沒有申請的打算。”2006年, 印樂法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道。他坦言,白馬寺需要發展,但無論發展到何種程度,佛教的傳統特色都必須堅守。
曾有商人找到印樂,商談能否用白馬寺商標生產 “白馬寺素餅”。“我既沒有答應,也沒有反對,如何避免市場化行為,遠離商業誘惑,我壹直在思考。” 他表示。
“白馬寺不是我的白馬寺,它是洛陽乃至全中國人的白馬寺,你合理利用我不反對,但若對白馬寺的形象構成負面影響,我就要幹預。”
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印樂提交了壹份名為《關於佛教寺院名稱及佛教名稱和名號被作為商標注冊的問題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國家商標局要杜絕對佛教名寺的各種類型的商標注冊。
他在提案中表示,近年來,佛教名稱、名號、知名寺院名稱,不斷被人作為商品的商標進行注冊,這不但侵犯了佛教的知識產權,而且有些商標對佛教聲譽造成褻瀆和不敬,損壞了佛教的莊嚴、神聖與清淨,應盡快引起國家商標局的高度關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