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1 | 來源: iWeekly周末畫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曾經在贰拾年前席卷全球的基孔肯雅熱疫情,如今又有卷土重來的趨勢。目前,與印度(专题)洋地區相關的新疫情已蔓延至中國、歐洲及其他大洲。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官員表示,全球119個國家約56億人口生活在可能受該病毒威脅的地區,世衛組織緊急呼吁采取行動,防范疫情。所以什麼是基孔肯雅熱疫情?感染後的症狀都有哪些?以及如何做好預防措施?
多地出現本地傳播事件
“我們正在看到歷史重演。”世衛組織的醫學官員戴安娜·羅哈斯·阿爾瓦雷斯(Diana Rojas Alvarez)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並將當前的疫情與2004年至2005年期間的那場大流行相提並論——當時主要在壹些小島嶼地區暴發,感染人數接近50萬,隨後蔓延至全球。
據了解,目前這波疫情開始於2025年初,主要暴發在此前曾受影響的印度洋島國,包括拉留尼翁島(La Réunion)、馬約特(Mayotte)和毛裡求斯(Mauritius)。羅哈斯·阿爾瓦雷斯表示,據估計,拉留尼翁島約有叁分之壹的人口已被感染。病毒目前正擴散至馬達加斯加、索馬裡和肯尼亞等國家,並在包括印度在內的東南亞地區出現流行性傳播。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輸入性病例數量不斷增加,以及歐洲境內出現了本地傳播。羅哈斯·阿爾瓦雷斯指出,自5月1日以來,法國本土已報告約800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法國南部多個地區還檢測到12起本地傳播事件,意味著這些患者是在沒有前往流行地區的情況下,被本地蚊子叮咬而感染。此外,上周意大利也報告了壹例病例。
近期,中國南方個別城市也發生了基孔肯雅熱輸入疫情並引發本地傳播。廣東省疾控局7月27日通報,7月20日至26日全省新增2940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分布在佛山、廣州、中山等12個地市,無重症和死亡病例。截至7月26日,全省累計報告4824例,已治愈或解除觀察3224例。
基孔肯雅熱由蚊子傳播
基孔肯雅熱是壹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該病毒不會通過日常接觸或咳嗽、打噴嚏等呼吸道飛沫傳播。
基孔肯雅熱的主要症狀包括發熱、關節疼痛和關節腫脹,此外還可能伴隨頭痛、皮疹、肌肉酸痛、惡心及疲倦等症狀。由於這些症狀與登革熱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狀類似,病例可能被誤診。在沒有明顯關節痛的情況下,受感染個體的症狀通常很輕微,感染可能不會被識別。
大多數患者可從感染中完全康復。在極少數情況下,該疾病可能致命。嬰幼兒、老年人和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現嚴重症狀。被感染蚊蟲叮咬後,症狀最長可能潛伏12天,但多數患者會在3至7天內出現症狀。
基孔肯雅感染沒有特效藥,患者主要通過撲熱息痛等藥物緩解疼痛。中國疾控中心提醒公眾,在排除登革熱之前,應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因為這些藥物可能增加出血風險。目前有兩種基孔肯雅疫苗已獲得監管部門批准和/或已被推薦用於幾個國家的高危人群,但尚未廣泛提供或廣泛使用。雖然大部分患者數周內可康復,但部分人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遭受疲倦和關節疼痛的困擾。有證據表明,患者康復後很可能對未來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免疫。
做好防蚊措施是關鍵
基孔肯雅病毒首先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被發現,隨後在非洲和亞洲其他國家發現。1967年在泰國以及1970年代在印度首次記錄了城市中的疾病暴發。自2004年以來,基孔肯雅病毒的暴發變得更加頻繁和廣泛。氣候變化是壹個關鍵因素。氣溫升高、降雨模式改變以及濕度增加,為蚊子的繁殖創造了理想條件。這使得蚊子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從而擴展到新的棲息地。此外,病毒適應使病毒更容易通過蚊子傳播,以及病毒已進入此前從未接觸過該病毒、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中。
避免蚊蟲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護措施。世衛組織建議,懷疑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患者應在患病第壹周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進壹步傳播給蚊子,並進而通過蚊子感染其他人。
減少基孔肯雅病毒傳播的關鍵是清理積水消除蚊蟲滋生環境、使用殺蟲劑消滅蚊蟲,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有效地降低感染風險的措施包括使用驅蟲劑、穿著盡量減少皮膚暴露的衣服、安裝紗窗以及在蚊帳下睡覺。
據報道,廣東已啟動有針對性的措施,包括全市范圍的清潔行動,以遏制這壹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的蔓延。為從源頭上消滅蚊蟲,佛山市禪城區自上周叁以來,已向市內湖泊投放了超過5000條以蚊幼蟲為食的魚類。此外,佛山當地還使用無人機對屋頂、儲物棚等難以人工到達的區域進行積水探測,以方便更好地清理潛在的蚊蟲滋生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