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1 | 来源: 蹦迪班长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而清华大学因其雏形是面向官宦子弟的“留美预备学校”,早期短暂采取了封闭管理措施。但在1928年改为国立后,也开始向市民开放。上世纪30年的清华园,甚至是北平市民的郊游胜地,春季桃花开时,相约游清华是一大风尚。
就算是西南联大时期,因战时安全需要,学校短暂对外来人员实施登记制度,但依然没有完全禁止进入,当地市民仍可进入校园。
可见,“开放”这件事,自现代大学在这片土地上生根以来,就同大学的本质一同被完整继承。其开放的传统,从风雨飘摇的1898年,一直延续到2020年。
2.大学校门的另一边,
是回不去的昨天
如今,恐怕只有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中登老登们,才会怀念曾经开放的大学校园。
因为这些登们拥有过去的记忆,用来对比。
那时候,你可以串校听别人学习的选修课,可以去隔壁学校图书馆上自习,可以去你高中同学的大学宿舍打牌,可以跟社会人约在别人的学校里打篮球,邀请来学校看你的父母吃食堂。
截图于发稿前
在人人网还叫校内网的时期,人们曾经彻底打通了校内外。除了“学院路最值得听的选修课”排名,还有人发起“帝都最值得吃的高校食堂”。这两件事让“串校”变成了一种大学生中的常见活动,吃了多少所大学的食堂,在几所大学的体育场打过球甚至成为一种攀比资源。
我至今记得当年吃过的大学食堂我流排名——农大的公主楼餐厅,清华芝兰园的自助餐,北语清真食堂的酸奶,北工大的菠萝飞饼,央美8号楼的椒麻鸡,中医药大学别具特色的节令点心……除此之外,我还鉴赏过学院路大部分学高校的宿舍和澡堂。
但遗憾的是,作为朝阳学渣,我未曾听过几所学校的课。因为当时总觉得来日方长,谁也没想到,当时只道是寻常,通往文明的时代车轮上,还能装着刹车片。
如果说“串校”这件事是学生的自发行为,那一些以高校为圆心的社会活动,就是一种官方或者半官方行为了。
那时候,高校发起的校内论坛,球赛,大型社团活动,逢年过节的校园演出等,很多都对外开放甚至卖票,有好事提交豆瓣同城活动是基操。
在如今被誉为二次元荒漠的北京,十年前也是遍地漫展,举办地有国会、国贸、农展馆等核心地段展厅。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展子叫临界,它的办展场所在人民大学校园里,公开向全社会售票,而展会发起方就是人大动漫社。-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