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1 | 来源: 蹦迪班长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漫展的本质还是同人展的当年,临界不仅可以在人大操场or篮球场上轰轰烈烈摆数十个摊位,2012年之前,甚至还有综合性的cosplay演出。那时候,没人在乎这种年轻人自制的同人本是不是非法出版物,没人会因为看见自己不喜欢的内容而举报摊位,也没人会觉得coser在学校里穿个超短裙就是擦边。
它们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本身就意味着一件事——高校的文化本该兼容并蓄,而文化的本质之一,就是开放和自由。
2013年临界6.5,是人大最后一届校园漫展 / 图@Sobereva
2010年,一个叫胤祥的北大学生,把江南那本打官司输给金庸的《此间的少年》拍成了电影。
它没拿到龙标,但这个代表了一代人青春的故事,得到了北京高校联映的机会,每次甫一开票就售空。
那是独属学院路的青春,曾经从这条路上走出去的人又回来,跟朋友在食堂约个晚饭,在高校礼堂里看一个属于自己青春的小制作电影,然后跟坐在你旁边的兄弟一起嚎啕大哭。
夏天的晚上,酒喝干,人送尽,把最后一本旧书送出,电影里主角的背影登上一辆远去的出租车。但当时的人们总觉得青春不散场,因为你的母校大门永远敞开,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续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