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1 | 来源: 绿庭健康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印度 | 字体: 小 中 大
但也正因如此,他与官僚体系格格不入。在一个讲究话术和包装的环境里,他像个走错片场的人:不懂剧本,不会平衡,不熟潜规则。
有人因此批评他“缺乏共识领导力”,他回应:“我来是为了修复科学,不是修复妥协。”
他上任当天便解除了几位核心部门负责人,包括传染病主管,引发轩然大波。《自然》称那天是NIH“最黑暗的一天”。
他没有道歉,也未安抚,而是组织启动了2100多份研究拨款的重新审查与申诉流程,试图用制度化程序替代情绪化争辩。
“我不是要反对谁,我只是想问,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论文,却救不了一个胖得动不了的孩子?”
他的迟钝与固执,出于对体制性失败的深层警觉。他的短板也不难发现——行政管理经验匮乏,过去只带过六个人的研究小组。他在听证会上坦白:“我不会管理2万人,所以我得找对人。”
全场一度沉默,随后响起笑声——因为在政治舞台上,有太多人说他们“很懂”,却搞砸了一切;而他说“我不懂”,却是第一个公开质疑制度失灵的人。
他的坦诚,是一种罕见的冷静力量。
在专业被政治污染、科学被工具化的今天,他的出现,也许说明了另一个真相:有时,最不像领导者的人,才是最需要被听见的声音。
五千美元的出击:一场对抗权威的实验
2020年3月,病毒数据混乱、封锁政策仓促、疫苗遥遥无期。CDC与NIH尚未厘清基本感染率,更遑论致死风险。就在这场混沌中,一项经费仅为5千美元的研究悄然启动。
研究由Jay Bhattacharya领衔,地点在加州圣克拉拉县,资助来自一位匿名捐赠者。问题很简单:“到底有多少人已经感染了新冠?”
在全民恐慌的时刻,这样的发问几乎被视为不合时宜。但Jay认为:如果不知道病毒的真实传播率,所有防疫政策都将盲目而失控。结果公布后震惊四座:感染数远高于预估,致死率却远低于官方数据。而这竟然是美国首个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主持人Peter Robinson曾感叹:“一个每年花几百亿的公共卫生系统,居然没人做最基本的数据测量,最后靠你和五千美元把这口锅给补上。”
讽刺的是,随后全球陆续出现数十项类似研究,结论多与Jay相符,也为政策调整提供了弹性支持。
不过,Jay并未因此“翻身”,反而被进一步边缘化。NIH前院长Francis Collins在邮件中称他为“边缘流行病学家(a fringe epidemiologist)”,这一标签被《纽约时报》等媒体引用,迅速成为学术主流的打压工具。Twitter将他列入“黑名单”,Facebook屏蔽其视频,会议发言被取消。
“我不是政客,但他们把我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他后来回忆道。
正当所有人以为他将沉没于争议,他却开始构建更根本的制度批判:“如果权威机构都不愿第一时间测量抗体传播率,那问题不在政策,而在体制。”
正如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说:“范式的崩塌,不是因为理论被驳倒,而是旧体系无法回答时代问题。”
Jay,不是被误解的天才,而是一位相信体制值得更好的局外人。他没有因此走上某种“科学殉道者”的路径,也没有另起炉灶,而是用平静、甚至笨拙的方式坚守一个理念:科学不是共识游戏,而是证据的持续验证。
当科学无法重复验证:制度性失败的裂缝
如果你问一个美国高中生“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他多半会说:“可以被重复验证。”这是小学起就被灌输的常识:真理要经得起时间、方法与他人的检验。
但Jay Bhattacharya在国会听证会上揭露:现实中,大多数发表的科研成果,并不能被重复。他引用的是斯坦福同事、计量医学家John Ioannidis在2005年的经典论文《为什么大多数研究发现都是错的》。该文提出一个让整个科研界至今仍不敢直视的命题:由于出版偏差、统计误用、激励机制错配,以及重复验证的稀缺,绝大多数被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研究,都是“统计噪音的幻影”。
2012年,《科学》杂志尝试复现实验中,53篇顶刊论文中仅5篇可被完整重复。Jay说:“这不是科学的问题,这是我们对什么叫‘科学成果’的定义出了错。”-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