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8-03 | News by: 最话FunTalk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03
的确,在具身智能赛道,各大巨头们早已排兵布阵。
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达23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209亿元总和。但具体来看,京东、美团、阿里三大巨头的打法,却各有特色。
具体来看,京东的投资逻辑,主要聚焦物流仓储等工业级应用,选择技术成熟度高的企业快速落地。例如领投智元机器人(机械臂分拣效率提升40%)、众擎机器人(轮式搬运机器人),在技术方向上,均可直接嵌入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仓。
在生态构建方面,京东则推出了JoyInside平台,将自研大模型植入第三方机器人硬件,形成"算法-硬件-数据"闭环,试图建立"买机器人上京东"的渠道心智。
而美团的资本攻势,则更倾向于本地生活场景的“激进撒网”,
2024年以来累计投资8家具身智能企业,包括宇树科技(四足机器狗配送)、自变量机器人(端到端大模型),单年投入超十亿元,王兴更被称作"中国具身智能第一投资人"
今年5月美团战投领投又参与了自变量机器人数亿A轮;今年7月,美团战投又领投了它石智航1.22亿美元天使+轮。
同时,美团还开放了700万商户网络作为试验场,例如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已落地无人药店,星海图导购机器人进驻500家商超。
这样的投资战略,摆明了是想通过具身机器人,将智能化、自动化的力量,嵌入配送、餐饮、酒店等密集的本地生活场景,构筑起有纵深,且生态繁杂的本地商业系统。
而阿里方面,则通过自身的大模型底座(如通义Qwen),投资逐际动力(关节技术)、星尘智能(感知算法),专注“大脑”而非“本体”。
具体来说,阿里通过开源生态和行业定制模型,构建智能中枢,再通过投资机器人企业补足“物理载体”能力,并将云计算、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绑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同时,阿里云大数据和AI平台,在过去几年里已经通过千卡、万卡规模算力集群承载了智能辅助驾驶的端到端大模型数据产线和模型训练,这种能力可以很好地延伸到具身智能产业上。
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外卖三巨头”,都在使出各自的特长与神通,积极抢滩人形机器人赛道。
而这样的布局,本质上是对新的增量市场的渴望。
当前,外卖三巨头的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京东静态PE仅8倍、美团18倍、阿里16倍。资本市场对持续半年的千亿补贴大战反应冷淡——美团、阿里、京东股价年内均出现了不小幅度的小跌,表现远逊于恒生指数11%的涨幅。
这背后是外卖市场的存量博弈本质,2025年中国外卖用户规模接近饱和,渗透率达22.6%,订单量增速降至7.2%,平台需为每单补贴3-12元才能维持增长,单均亏损扩大至历史峰值。
在此困境下,三巨头们都需要新的故事和增长点。
若具身智能技术趋于成熟,且价格接近商用,则可能彻底改写行业规则:京东的供应链机器人、美团的本地生活数据、阿里的云端AI,均可与具身智能形成闭环,将外卖战场从“补贴大战”转向“技术密度”。
这场具身智能的布局与较量,是对下一个时代的争夺战。谁能率先整合,技术、供应链与场景,将单台机器人成本压缩至接近商用,并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的正循环,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