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8-03 | News by: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智立对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相似的担忧。他说,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往往需投入整个第二学年进行实习、求职,严重挤压了深度学习与论文撰写时间。他进一步指出,现实中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按期毕业,而就业市场对“延毕”仍存误解与偏见,常将其等同于能力不足。延长学制至三年,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留出缓冲空间,平衡学术要求与职业准备,同时降低因进度问题而被就业市场误读的风险。
蒋艳双从产业需求侧分析指出,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能用”转向“会创新”。专硕设立的初衷是培育应用型人才,但2年学制往往面临“时间紧、实践浅”的困境,将学制延长,能为学生留出更充足的时间扎根实践,如增加校企联合培养、行业导师带教等。在当前硕士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延长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毕业出口”,既能缓解短期内毕业生集中涌入就业市场带来的压力,也为学生争取更多时间深化能力建设,增强专硕学历的含金量。
专家:不宜“一刀切”
关于延长学制是“对症下药”还是“治标不治本”的讨论由来已久,不少受访者表示,单纯延长学习时间难以解决研究生教育体系,尤其是专硕培养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未能有效区分。由于专硕的培养体系缺乏独立性,许多高校仍沿用学硕的标准来要求专硕,导致原有的两年学制在课程安排、教学管理和论文指导等方面均面临挑战。与此同时,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结构性问题加剧了学制困境。目前研究生阶段必修课占比普遍过高,选修课及专业技能课程严重不足,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针对个人需求或职业方向进行深度学习。
储朝晖认为,仅靠时间调整无法弥补培养体系的系统性不足。“学制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困境,是教育体系在现有框架下寻求解决方案的体现。”
学制延长也带来诸多现实问题。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为例,其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由2年变更为3年,学费收费标准保持20000元/年不变。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原本仅需支付4万元即可完成学业,调整后则需支付6万元学费。这还不包括因在校时间延长而额外产生的住宿费、生活费等成本。对于众多普通家庭而言,这笔增加的负担并非小数目。
与此同时,对行业风口的错过更令人焦虑。在相关新闻评论区,有留言称,现在行业风口变化快,延后半年、一年毕业,可能会导致部分专业错过行业风口期。
储朝晖认为,学制调整需结合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改革一并进行,包括优化课程体系、明确专硕的独立培养标准、建立适应职业需求的教学与评价机制。否则,单纯延长学制恐难以解决专硕教育的深层次矛盾,仅成为一种权宜之计。
白智立同样强调课程体系调整的关键性,主张压缩冗余必修课,增加专业技能与跨学科选修课以提升培养效率。同时建议完善实习与就业指导体系,减轻学制延长对求职的潜在影响,并推动用人单位淡化“应届生身份”偏好。
从国际视角看,硕士学制时长呈现多样性。在美国,硕士学制1~2年,实行学分制,不同专业差异较大:商科类如金融、会计等一年内可以完成,理工科及文科多为2年;在日本,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在英国,授课型硕士一般为1年,研究型硕士通常1~2年;德国硕士学制通常为2年,但实际因学术严谨性常延长至2.5~3年完成。
蔡万焕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问题不宜“一刀切”,应依据专业类型与培养目标实行差异化培育。对明确不从事研究工作的专硕,两年制或许更合适,对侧重学术研究的学硕或大量跨专业学生而言,三年制可能更具备可行性。他认为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因材施教。
蒋艳双也支持差异化对待不同专业与领域,认为高校应结合学科性质、行业特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评估。他提醒,延长学制不能形式上“拉长时间”,而是对导师资源、教学空间和实践平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与管理机制也需同步升级,高校需更加关注教学效果、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确保培养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